很多人都有过网购的经验,当购买鱼虾之类的生鲜制品时,就能注意到店家为了保证货物品质,会使用泡沫箱封装货物,并在里面装上冰袋,以进一步延长保温时间。

你会发现这些冰袋中填充了一些材料。对于这些材料来说,更专业的叫法是“相变材料”。其原理是利用材料在相变阶段的近似恒温特性,来为泡沫箱内部环境提供恒定的温度,从而对物品进行温度控制。即通过在单个区域内,布置单个热源或单个冷源的方式来实现多温度控制。

多温度控制的需求,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比如,在一栋办公楼中,不同房间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的温度,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又比如,在货物运输场景下,当不同货物的温度需求不同时,就需要采用多温度控制的方法来确保货物品质。

对于货物运输来说,固然可以继续使用上述方法实现多温度控制,但会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

首先,从相变控温原理来看,假如物体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那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就要和物体的需求温度保持一致。考虑到运输过程中的便利性、经济性、以及相变控温的有效时长,这就要求相变材料本身的热学性质、化学稳定性都得比较好。

假如自然界里没有符合上述要求的材料,就需要人为开发符合要求的复合相变材料,而这会导致前期投入比较大。

其次,使用相变材料来控制温度,然后使用绝热材料隔开不同温度区域以便实现多温度控制的做法,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同温度的物体之间的传热问题。

当物体之间的温差比较大时,可能需要输入额外的能量,以便消除热传导对于多温度控制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为了提高控温效率,很有必要发展高效的多温度控制技术。基于此,复旦大学教授团队使用热超构材料,在一对冷热源之间构建一个梯田型的温度分布结构,借此提出一种高效型多温度控制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黄吉平(来源:)

其原理在于:在冷热源之间的介质之中会出现温度降落,而只要能够调控温 度降落,构建出多个近似恒温的平坦区域,并让这一区域的温度正好与货物温度需求一致,即可实现上述目标。

也就是说,这种方案可以降低对于热源和冷源的要求,即让热源的温度比货物的温度需求高,冷源的温度比货物的温度需求低。

同时,这一方案充分利用了不同温度物体之间的传热。所有物体都能为多温度控制做出贡献。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通过利用本次方案,课题组设计出一种工程样件,并将其命名为“多温恒温箱”。在制造“多温恒温箱”的时候,该团队为了展现多温度控制方案的应用价值,采用了此前已被用于冷链物流的相变控温技术,以此来设计“多温恒温箱”的移动热源和移动冷源。

事实上,面向不同应用场景例如中央空调系统、生物领域等需要同时控制多种微生物活性的场景,除了使用本次的多温度控制方案之外,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打造移动热源和移动冷源。整体来看,在各类具有高效多温度控制需求的场景中,多温度控制方案都有一定潜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论文中,他们展示了“多温恒温箱”的理论设计框架、计算方法、以及具体设计步骤。

假如相关公司需要同时运输多种不同温度的货物,可以直接采用上述设计方法来制作相应器件,从而在物流运输领域发挥作用。

将志愿者用保温箱送饭,和本次课题加以结合

据了解,课题组的博士毕业生周鑫晨,是本次研究的主力人员。此次课题最早来源于他俩之间的一次讨论。

有一次,周鑫晨告诉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热学/结构参数,实现某一功能区域的温度控制,从而实现保温功能。

然而,当时的想法还不够清晰,于是引导周鑫晨对研究意义进行明确,即提出一个具体的新功能或新理论。

不久之后,周鑫晨结合工程技术的相关文献,和讨论了多温度控制、以及多温恒温箱的想法及其可行性,随后定下了本次课题。

由于理论推导部分并不复杂,因此周鑫晨很快就提出了解析理论并加以模拟验证。

后来,在一次讨论中建议周鑫晨要提出更加具备普适性的理论,以提升这一研究的应用范围。

提出更完善的理论之后,周鑫晨开始实施实验计划。期间,要求每个实验要都重复 5 次,取平均值之后给出误差棒,借此提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他们还设计了一个理论模型,以用于估算“多温恒温箱”的有效保温时间。假如根据实际情况对该模型加以优化,预计将对工程应用提供更多指导。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而在撰写论文期间正值疫情封校,饭菜都是由志愿者用保温箱统一配送,这让他们更加切身体会到保温的重要性。

试想,如果能用多温度控制实现一种多温恒温箱,以实现对多种物体的保温,就能提升配送的效率及品质,这对于紧急情况之下的送餐必将大有裨益。

以此为灵感,他们当时以疫情期间的物流输运为应用背景,让论文内容加以丰富。

其中,他们在论文初稿中使用了 life necessities 这一词组。用它来描述所运输的物体,似乎更能展现多温度控制的迫切性,而且和当时 COVID-19 的背景也很吻合。

但是,当论文正式送审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已经是 2023 年 2 月。此时疫情已经基本被战胜,COVID-19 这类关键词更是成为过去式。

这时,审稿人和期刊编辑建议他们将 life necessities 替换为 goods,以提升本次论文的普适性,同时也拓宽了本次成果的应用前景。

最终,相关论文以《相变材料实现运输和储存容器的自适应多温度控制》()为题发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周鑫晨是第一作者,担任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单区域保温到多区域保温

如前所述,在打造“多温恒温箱”时课题组使用相变材料来充当移动热源和移动冷源。而假如开发一些高性能复合相变材料,来替换现有的移动热源和移动冷源,必将进一步提升“多温恒温箱”的保温性能。

对于类梯田结构的多温度控制来说,本次论文是领域内的开先河者。为了便于展示本次成果,该团队采用了左、右两端的高低温恒温边界,以及上、下、前、后四面的绝热边界。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完全的绝热,因为内部环境和外界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热交换,多温度控制效果也必然会打折扣。

因此,他们下一步打算在保温箱内构建三对高低温的恒温边界,利用本次提出的方案实现多温度控制,借此完全屏蔽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升控温效果。

另据悉,变换热学和热超构材料——是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方向同时包含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

具体来说,2016 年,该团队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零能耗保温的论文,借此报道了一款新型恒温器,它可以在环境温差变化的情况下,维持功能区域温度的恒定,而且无需额外能量的输入。

就基础研究而言,2016 年这项工作基于非线性热传导给出了一个新理论,并基于此实现了一个新功能。由于温差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例如建筑物阴面和阳面、月球表面等,因此这种功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宽泛。

2019 年,该团队又对上述工作加以迭代,即在原有保温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输出电能的功能,相关论文发表于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而 2023 年这项工作,可以看作是上述两项保温工作的推广。此前两项课题都是围绕单个区域保温做研究,而本次工作则实现了多个区域的保温,这意味着该团队基于热超构材料来实现保温的研究,向工程应用迈进了新的一步。

参考资料:

1.Zhou, X., Xu, X. & Huang, J. Adaptive multi-temperature control for transport and storage containers enabled by phase-change materials. Nat Commun 14, 5449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988-2

运营/排版:何晨龙

‍ ‍

04 /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