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0时21分

我们迎来秋天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

△来源:央视新闻

今天

我们走进富阳大源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源镇神功山

这里群山连绵,碧水环绕

更有着厚重的历史脉络

富阳6000多年的城市史

便从这里开始

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

霜降节气访大源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此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渐浓的秋意让大地增添了耀眼暖色,也为一季画上了绚丽的休止符。

草木摇落,霜天澄净,正是苏轼笔下“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好时节。

去大源吧!读一段延续6000多年的历史,探一隅老台门里的切切乡愁,觅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文富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块碎片将历史推前6000年

2010年,杭黄高铁工程开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带着考古队员配合工程做考古调查,在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发现了已沉睡数千年的瓦窑里遗址

△杭黄高铁富阳站

△资料图:瓦窑里遗址

2016年和201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富阳博物馆在铁路施工工地北侧,两次对瓦窑里遗址进行小范围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员在距离地表不到一米的地方发现了陶器,以及往往在良渚文化墓葬里才能发现的石钺。考古队员做了扩方,又发现了两座崧泽文化晚期或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对富阳来说,是一个空前的突破

△资料图:考古队员在瓦窑里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资料图:瓦窑里

那年,还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考古队员发现了几块小小的碎陶片,专业名字叫多角沿豆盘牛鼻形器耳。 其中的豆,是一种盛器。瓦窑里遗址发现的这块碎片,与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中出土的陶豆几乎一模一样,为多角沿豆盘的口沿碎片。

由此,专家断定,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在富阳已经出现。富阳的历史纵深由此得到了空前推进

△多角沿豆盘碎片

从2016年至2018年,三次考古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中砂石路及历史时期砖窑等遗迹,共30多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纹陶器、青瓷器、铁器、铜器等400多件。而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瓦窑里更陆续发现了西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的历代遗迹、遗物。

这是否说明,富春山水自古便是一片宝地,是人们世代生活休憩的家园?

△陶过滤器

△陶罐

△瓷器

一座台门道尽人文底蕴

“这是一个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贴水,屋密人稠。屋多是两层楼房,土木结构,粉墙黛瓦;山是青山,长满毛竹和灌木杂树;水是清水,一条阔溪,清澈见底,潭深流急,盛着山的力气。溪水把鹅卵石刷得光滑,铺在弄堂里,被几百年的脚板和车轮——独轮车、脚踏车、拖拉机——磨得更光滑,更劲道。”

麦家在《人生海海》这本书里,几笔勾勒出了他的故乡——大源。

△蒋家村

大源自古便人才辈出。其中,蒋家门口更是人文底蕴深厚,富阳乡邦文史第一人蒋增福、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多少社会贤达从蒋家门口走出。

△资料图:麦家旧居(朱啸尘/摄)

到蒋家村,看的是蒋氏宗祠20余座老台门,读的是孕育自富春山水的绵绵文脉。

蒋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

△蒋氏宗祠

祠堂前厅面阔五间,正中伸出一座三面敞亮的大戏台,戏台顶有圆形藻井,两翼飞檐翘角,翼角饰凤凰展翅,台前两根粗大木柱,柱上牛腿雕刻着狮子滚绣球,十分精美。

祠堂墙上有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蒋家村的文化底蕴——“国家本源是教育,民族前程在儿童”。

追溯历史,蒋家村自古就开设有多家私塾。其中,二十一世孙蒋锡芬在民国年间回乡集资创建“鼎新小学”。

孝父母,敬长上,友兄弟,立教养,守法度,奖贤能,惩顽恶,戒争斗——这是《家训八则》的箴言,更是历代蒋家人所恪守的为人处世准则。

△蒋家村启蒙礼

祠堂外,村里还有20多栋建于清代、民国的古民居。一方方天井沉默地记录着又一年霜降的蔚蓝天空,也见证着蒋氏一族的兴盛。那些发生在富春江南岸的故事,便藏在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里。

△ 老台门

△大同喻氏家庙

近年来,蒋家村围绕“江南台门、耕读传家”主题,打造“麦家文学影视”“蒋氏耕读文化”“红色史料研学”三大文化场景。

△ 记者 朱啸尘/摄

除了以旧复旧,修缮改造,还融入了文学元素,老台门被分类激活。麦家《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小说中的元素在这里充分展现,老台门、老弄堂被改造成“风声巷”、“暗算弄”和平杂货铺裁缝铺等打卡点,让游客更能感受到台门文化的魅力。

△ 记者 朱啸尘/摄

不仅如此,蒋家村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及人工智能手段,把历史古迹搬到数字文化空间中来,让老台门和小说中的故事“活”起来。大源策划组织“台门音乐节”“台门记忆展”等文旅活动,进一步打响“台门+”旅游品牌,让这些老物件、老建筑成为托举乡村振兴之梦的助力,重焕光彩。

一张蓝图绘就产城融合前景

从6000年前至今,大源这片热土从未冷却,一幅“产城融合、文化浸润”的新画卷正在大源徐徐展开。

△西复线大源段

乘着交通融杭、新城建设的东风,大源腾退330余家污染大的造纸及关联企业,引入杭光所银湖激光兰星科技中超通信等高新企业落户。光电激光产业园智能安防产业园取代了过去相对落后的工业区块,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正拔地而起,为大源画上崭新的天际线。

△ 杭光所

△银湖激光(效果图)

而在大源的各个村庄,“数字化”“未来乡村”等词语早已不是新鲜事。在这里,现代化手段赋予了乡村振兴更多的可能性。 从蒋家到新关、从觃口到大同,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大同村

△觃口村

△勤功村

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元书纸、经纬整交点、瓦窑里遗址等文化元素,深入推进“新时代文化兴盛”行动,一个“高质量文旅生态圈”正在实现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转变。

△ 史家村蜻蜓湾

△大源村望仙杭派民居

△经纬度整数点标志

产业兴镇、创新强镇、文化立镇

一个融贯古今、历久弥新的大源

正全面显现!

记者 吴璇 华苗

编辑 李思思

点亮“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