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担当——而不只是责任

一个人的成熟,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成长和知识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有责任心和勇于担当。一个有担当的孩子,将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有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犯了错误不承认的现象,也就是人们说的推卸责任、不敢承认。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有担当就会受到惩罚、而不承认可能会逃避惩罚的错误认知。

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帮助孩子区别担当和推卸责任的不同,也没有教给孩子什么样才是有担当、如何做才叫有担当。

1.教孩子什么是担当

我的大师兄康立刚老师的女儿六岁时在奶奶家打碎了一个玻璃相框,因为知道这是奶奶喜欢的东西,而且也很贵,所以孩子不敢说,悄悄地把碎玻璃碴扫到了柜子下面。后来,家人知道了这件事告诉了康老师,康老师把孩子叫到身边,想问清楚这件事。孩子一看此事已暴露,哭着说要拿零花钱赔偿。康老师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教育机会,就说:“孩子,我们打坏了东西照价赔偿,这叫对此事负责任。其实,爸爸知道还有更棒的方法。”孩子说:“还有什么更棒的方法呀?”他说:“首先我们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向奶奶承认这件事情,之后我们一起去买两个更漂亮的送给奶奶。这叫赔一送一,里面放上咱们的照片,奶奶每天看到相框和照片都能想到你这么懂事,多好啊!你看这还包含着咱们对奶奶的惦记,是不是?”后来,他们也是这样做的。由此,他教会孩子学会“照价赔偿叫责任,赔物暖心叫担当”。

很多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把责任和担当混为一谈,认为教孩子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家庭责任、什么是社会责任,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其实不然,责任和担当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责任是社会、家庭强加给人的一种被动的选择,而担当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2.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信任是动力的源泉。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一句信任和鼓励的话往往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信心。信任不仅能帮助孩子找到承认错误的勇气,让孩子的付出得到肯定,还能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孩子的担当。

无论是孩子犯错,还是孩子想去做成一件事,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的意识中认为困难只是成功的必然过程,而不是阻止成功的拦路虎。这样即使犯了错误或者失败了,孩子也会主动去改正和寻求成功的方法。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美好的设想,会充满激情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相反,如果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对孩子的异想天开给予否定和怀疑,孩子就会局限在父母的意识中,无法勇敢地迈出尝试的步伐,更不会主动去思考。

我有一个学生,性格非常内向,近乎自卑。每次大家主动、积极地发言,她仅仅充当听众的角色,从来不会主动发言,而且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理想。

有一次,我和她聊天,问她高考有没有信心。她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有实质性内容的回答。为了开导她,我换了一个问法:“你准备如何面对高考?有没有信心考上理想的大学?”

她思考了很久,告诉我:“老师,我来学习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走艺考的路是很难成功的,而且她不信任我。”

我想,正是那位学生父母的不信任,才导致了她性格的自卑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如果父母多给孩子一些信任,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会更有担当。

3.教会孩子自己去选择一个有担当的人和一个没有担当的人,最主要的区别是,是否愿意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且充满激情地为了自己的选择去奋斗。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需要自己面对社会、人生和自己的未来,父母不可能永远帮助孩子选择。小的时候,父母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会帮助孩子选择;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勇敢地选择干什么、怎么干。

我们学校的李承栩老师有个保持年轻的实用秘籍-家长尽量少操心,让孩子多选择。比如,她和儿子周末一起出去的时候,会有很多选择,比如去哪里玩,他穿什么,妈妈穿什么,吃什么,怎么安排这一天的行程,都是儿子提建议,如果她也觉得没问题,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继续讨论,她会拿出方案让儿子选。时间长了,儿子就习惯了自己做决定,而且很多决定都很有道理。孩子会自己做决定,家长就能少操心,就能保持年轻。

我们要让孩子负责任,更要能担当。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亲身体验选择带来的好坏,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要想让孩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父母要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体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作家班斯腾·班生说过:“一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越风发。”所以,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主动承担的勇气,要勇于担当,而不是被动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