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学军

在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曹家圈黄河险工,有一座1976年6月30日竣工,1976年7月1日通行工程列车,1981年7月1日正式分流列车的黄河铁路双线大桥(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该桥全长5698.3米,共163孔。其中跨河的钢桁架正桥长530.65米,五孔桥梁。两岸的铁路引桥,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结构,长达5167.65米,共158孔。当年建成时,它曾是黄河上最长的一座铁路大桥,长度仅次于南京长江大桥。至今,这座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黄河铁路大桥,仍是我国物资运输的南北大动脉——京沪铁路普速列车的必经之地,不愧为滔滔黄河之上一处重要的活态铁路工业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雄姿

大桥从开建停工到最终复建历经十年

铁路是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不久前,第三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铁路工业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济南地区的铁路工业遗产比较丰富,单从铁路桥梁来说,在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没有开建时,济南地区横跨黄河的铁路桥只有20世纪初修建的津浦铁路济南泺口黄河单线铁路桥。这座老桥曾历经战火,损坏修复过多次,在济南解放后,虽经不断维修加固,但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津浦和沪宁复线工程的动工,济南黄河铁路双线大桥的兴建提上日程。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资料片(王琴摄)

1959年12月,铁道部与山东省委商定,津浦铁路黄河新桥采用济南市西北部的曹家圈桥位(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游20公里处)。此桥北端坐落于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黄河王庄险工,南端坐落于济南槐荫区吴家堡的曹家圈险工。桥两端以联络线与津浦铁路原线衔接。此处地质结构、气候、汛期情况与泺口大体一致。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据此重新设计原济南铁路枢纽简明初步设计和总布置图,包括编组站由桑梓店改设于黄河南岸的位里庄(今济南西站)。大桥于 1960年5月2日开工兴建。随着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大桥于1962年1月因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全桥停工下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眺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

直到1971年9月,随着津沪铁路复线工程的复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为相应提高津浦全线的通行能力,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再次提出改建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和新建曹家圈双线桥比较方案。

据《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记载,经大桥局调查研究,认为“泺口黄河老桥虽预留双线余地,但不符合现行标准”“桥墩虽按双线要求施工,但原设计承载能力较低”,加之老桥“历经战争创伤,留有隐患”“加固改造不仅影响正常运输,而且在技术上、经济上都不适宜,建议另建双线新桥。”经交通部、山东省及济南军区研究,采用新建曹家圈双线桥方案。此后几经修改方案,1972年4月16日,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在停工10年后 按新设计重新开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三桥梁工程处承建。正桥桥墩为 25 米高沉井基础,围堰筑岛施工。为适应钢梁伸缩,保持轨距,在桥面上下行线路中设置自行研发制造的4付“曲线型钢轨伸缩器”。

大桥建成后列车通过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据1976年10月6日《》报道,大桥复工后, 广大铁路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和参加建设的民工,为了高速度、高质量建成大桥,在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抗严寒,斗酷暑,顶风沙,战洪水,夜以继日地顽强战斗,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钻挖桩43250多延长米,修筑水中和地面桥墩164个,共灌注混凝土11万立方米,架设钢梁4133吨,吊装预应力混凝土梁632片,铺设路轨11多公里,使大桥在1976年6月30日黄河汛期到来之前胜利建成。大桥建成后,1976年7月1日开始通行工程车。直至1981年7月1日,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与济南铁路枢纽改、扩建工程中的晏城至党家庄、水屯至白马山双线一并正式开通。自此,津浦线直通货物列车可不再绕经济南站,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和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一度双线、双桥并用,分流运输,济南至德州间的通过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南端曹家圈险工大坝上的槐荫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墙

2023年10月15日,曾经在村委会当村干部多年的槐荫区吴家堡街道曹家圈村81岁村民赵光和老人回忆说,这座黄河铁路大桥初步选址在曹家圈黄河险工时,当年来了不少苏联专家前来实地调查测绘,帮助建桥。那时,中苏关系处于友好时期,他看到中方的陪同人员都戴着印有毛主席和斯大林双人像的胸章。开建后,黄河里竖起一座座桥墩。然而,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专家就撤走了,建桥施工也很快停工了,桥墩孤零零地竖立在黄河里。直到1972年,大桥又复工开始建设。赵光和老人说,那时的施工和技术人员主要都是从南方来的队伍,本地的民工也参加了建设,主要是帮工干一些体力活。

70岁的曹家圈村村民曹延庆,就是一位当年参加过铁路大桥建桥施工的民工。他回忆说,在1972年大桥建设复工后,他和村里好几个人去工地干过活。那时,他还在上学,被村里派过去帮工,主要负责从输送带上往桥墩灌砂的工作。村民去干活,村里给记工分,如果夜里加班,村里还管饭吃。

据历史资料记载,当年参加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工程施工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民工和职工家属共有3000多名。其中,铁道部大桥局第三桥梁工程处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是建设大桥的主要力量。他们曾先后参加过南京长江大桥、湖北枝城长江大桥和其它一些铁路桥梁的建设。当他们接受建设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的任务时,上级要求他们三个月搬迁,三个月准备,力争早日施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大桥建设能不能按期施工,这对他们是个严峻考验。但工人们坚定地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力争早日进入工地,保证按期施工。”

建桥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施工最高纪录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这座横跨黄河的济南铁路双线大桥,是我国东部沿海主要铁路干线津(天津)——沪(上海)复线中的重点工程,也是天津至浦口之间的铁路咽喉工程。当年复工时,正值全国三线建设时期,早日建好这座双线铁路大桥,对于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提高列车通过能力,增加客货运输,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国防,确保黄河汛期铁路运输畅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辆相向而行的列车在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桥面会面

铁道部大桥局第三桥梁工程处的广大干部职工深知修建这座铁路大桥的意义,他们日夜三班倒,大干苦干,按时完成了309个车皮的14000多吨搬迁物资的装卸任务。勘测设计人员不顾天寒地冻,白天奔波在野外勘测,晚上在煤油灯下整理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上万个数据;机修厂的工人顶寒风、踏冰雪,坚持露天作业,又快又省地完成了输电线路、送水管道、通讯设备的铺设安装任务。经过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战,使大桥工程按照预定的要求正式施工。1973年初,在讨论安排全年的施工计划时,桥处党委提出在水上1号和3号桥墩施工的同时,开辟2号墩工点,力争这一年把水中的桥墩全部建成。当时有人认为,一个仅有460多名工人的水上工程队,在黄河上担负3个桥墩同时施工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必须增加500名民工,否则只能等黄河洪汛过后再开辟2号墩工点。但广大工人认为这是个少慢差费的方案。担负水上1号墩施工任务的二分队工人们算细账、排劳力,决定在保证完成原有施工任务的同时,抽出5个工班,参加2号墩的施工。在水上3号墩施工的一分队的工人也挖潜力,抽出两个工班,同兄弟队同心协力开辟2号墩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俯视图——资料片(夏新力摄)

为了提前建成水中3个桥墩,工人们提出了“与黄河搏斗,同时间赛跑”的战斗口号,开展劳动竞赛,克服困难,加紧施工。运输队的工人和临邑县的民工冲锋在前,日夜苦干,抢铺运输线,建筑施工土岛;机修厂三车间的工人想施工所想,急施工所急,仅用7天的时间,就完成了2号墩钢刃脚的制造任务;承担3号墩插打钢板桩任务的一分队四班和八班的工人,在分队党支部的带领下,不怕疲劳,连续苦干十几个小时,超额30%完成了任务。在灌注3号墩承台混凝土时,突降暴雨,正在这里装运砂石的桥处机关领导干部,坚守生产岗位,同工人一起站在近尺深的积水里,冒雨连续奋战4个小时。就这样,经过7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继建成水中1号和3号桥墩之后,一个直径20米、高28米,重达14000吨的2号沉井特大桥墩也提前建成,为架设钢梁,提前完成大桥的主体工程打下了可靠基础。

此外,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南岸的双线引桥主体工程,需要钻挖286根桩,合计12690米;打入35根混凝土管桩,合计980米;灌注混凝土25280立方米,架设预应力梁192片。1975年10月1日开工前,工地一无道路,二无住房,三无机具。面对这么大的困难,工人们一不等二不靠,发扬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经过1个月的努力,完成了过去需要4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为正式施工做好了机具、物资转移、运输线路铺设、混凝土工厂设备安装、架设水电管线等各项准备工作。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南端引桥正有列车通过

在施工中,工人们打破工种界限,密切配合,环环扣紧,从实践中革新工艺,创出了许多施工的最高纪录。拼装1台塔式吊机,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立一个墩身模板,由过去的16小时,减少到4个多小时;灌注一个承台,以往最快11个小时,现在只用6小时20分钟;过去1个班只能灌注两个墩身,现在能灌注3个;以前架设1片预应力梁,最快是1个小时,现在只用30分钟;以往1个班最多能吊装12片预应力梁,现在提高到14片。由于工人们发扬了首创精神,苦干加巧干,终于在9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以往需要1年半才能完成的工程量,为大桥提前全面建成争取了时间。

铁路大桥工业遗产仍起着交通枢纽作用

应当说,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提前建成,是正确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果。各部门各方面都把支援大桥建设,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山海关桥梁厂为大桥建设承担了大桥钢梁的制造任务。大桥局南京、株洲、丰台桥梁厂的工人按时完成了这座大桥的630多片预应力梁的生产任务。还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太原、南昌、长沙、柳州、广州等地的许多单位也为大桥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大桥所在地的驻军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水利、航运、气象、商业服务等部门,也都为大桥建设贡献了力量。

一辆和谐号列车正在通过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双向铁路大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下沉式桁梁技术,承载能力强。该桥的建成使用,显著扩大了京沪线的运输效率与通车能力,同时也为济南至邯郸铁路的引入提供了条件。当年,京沪线以全国铁路2%的营业线路,完成了全路10%的旅客周转量和7.6%的货物周转量,客运和货运密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和3.7倍,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客货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

几十年过去了,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承载过无数次列车通过,输送过无数的物资,运载过无数的旅客,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们便利出行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站在曹家圈黄河险工大坝上,看着这一处已有几十年历史的铁路工业遗产,在武警战士的守卫下,依旧发挥着京沪铁路交通枢纽的作用,一列列火车从大桥桥面呼啸而过,横跨黄河,禁不住感叹当年铁路建设者伟大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