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纪文景报道,美国当地时间10月13日,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在马州坎布里奇家中去世,享年8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露易丝·格丽克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从1968年第一本诗集出版,至今已经有12本诗集。1993年,她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2020年,露易丝·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她的诗歌创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围绕生与死、爱与性等人性相关主题展开探索,塑造了相当独特的诗人形象。

虽然在血缘上属于犹太民族,但格丽克认为自己的诗和语言之根是英语及其文化传统。

17岁时,她因厌食症辍学,开始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小组学习。在她的诗里,多种文化传统和谐共处。

她曾袒露创作诗歌的初衷:“我写作是为了发现意义……写作也是一种对环境的报复:厄运、损失、痛苦。如果你从中得到了一些东西,那么你就不会再被这些事情打败。”

早在2007年,《诗选刊》杂志便推出特别专号,向国内读者介绍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选登《野鸢尾花》《黑暗中的格莱特》等。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忠贞之夜》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译者柳向阳曾撰文分析露易丝·格丽克的艺术成就:“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剑走偏锋,抒情的面具和倾向的底板经常更换,同时又富于激情,其诗歌黯淡的外表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

近年来语言表达上逐渐向口语转化,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统观其近50年来的创作,格丽克始终锐锋如初,其艺术手法及取材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对于露易丝·格丽克去世一事,诗人指纹在社交平台留言:“任何伟大的荣誉也阻止不了病魔与死神的侵袭。但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诗。”

对于她的诗作,国内作家中曾有多位予以评价。

作家赵松曾表示,“她诗中的那些画面或场景,就像用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重新剪辑生成的,它们缓慢,异常清晰,也是了无声息的,即使里面的人物会发声也不会改变这本质意义上的无声状态。她有着能把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转化为一个繁茂的神秘花园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能把任何印象化身为茧然后再让其中的生命体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

在他看来,诗歌就好比是她手中一枚扁圆的石头,被她随手抛向湖面,或是旷野之地,而她拥有的则是之后出现的瞬间无际的寂静。

文|记者 孙磊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易芝娜

校对 | 潘丽玲

编辑: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