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中学物理组青年教师李围在2023年重庆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本文为李老师参赛的感悟。

苏格拉底曾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不仅是对教育方法的一种洞见,也是一种启示。我也因此观察火的不同形态,从中汲取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自确定参加2023重庆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以来,我便致力于将这一观念具体化,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内在热情。接下来我也将以火为主题,回顾我在这场比赛中的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分火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过来说,燎原的烈火也需要一分火星。自确定选题为“14.1电是什么”后,我便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摩擦电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一点正是那关键的一分火星。一开始思路如迷宫,苦想无结果,也因此成为了朋友们笑谈的对象“赛课搞得人都木了”,然而,木头与火星之间,也许仅相差一份坚持和一股钻劲。

在不断资料搜寻中,我偶然阅读到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教授的著作。他描述了一种通过机械摩擦产生高压低电流的装置:用极容易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材料,如尼龙薄膜和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摩擦,即可产生高达数千伏特的微电流。这样一来,如果将灯泡与之相连,发光的灯泡不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吗?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钻出火种”,找到了那个能点燃学生们兴趣的火星。

三分火苗

有了用摩擦起电来点亮灯泡的构想,我十分激动,并迫不及待地付诸实践。按照论文中提供的资料,我选择了聚四氟乙烯薄膜和尼龙薄膜作为摩擦媒介,并将它们粘贴在铜箔上。铜箔的导电性不仅可以聚合电子并起到了连接电路的作用,最终摩擦产生的电流流过灯泡时将其点亮。这一明确的实验方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找到老公,让他来尝试做一块灯板。

至于灯板的大小和形状,为了确保课堂上演示实验的可观性,我决定制作一个较大的灯板,并选择“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作为设计图案。因为数千年的先贤们通过对身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才洞察了电,而我设计的教学思路也是由我观察火焰得来的,没有比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更能体现本堂课精神的了。除了灯板以外,我还制作了一个教学用具,通过摩擦细丝线产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找出了细丝合适的大小和长度以保证现象最明显,当经过摩擦后的细丝在空中炸开的时候,脑海中的一分火星也终于膨胀成了三分火苗。

五分火舌

在生活中火苗虽已点燃,但因为其势尚微,不免左右摇摆演变成旋转的火舌,这时,需要适当的“风势”来催生其蜕变成火焰。而这风势,在我的赛课过程中,就来自于身边前辈们和同事们的宝贵支持。

确定好了基本的思路,我便开始紧锣密鼓的摩课。黄全安院长提出网络剪辑视频不够独创新颖,建议找专人航拍属于自己的素材,张学明校长马上打电话联系办公室航拍“专家”余毅老师,并请他到云阳进行实地拍摄。本已退休的罗翔教研员仍然在精心构思引入内容,甚至思考到凌晨两点,每次课后都是长达1个小时以上的电话指导。秦隆贵师父、向凡老师和陈林教研员每次都聚在一起,一边听着我的录课视频,一边逐字逐句的指导我修改到半夜。廖秦凯老师、庞琨山老师和朱智龙老师每次都积极主动的帮我准备和制作实验器材。王泉智老师总是关心我的上课状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抚慰。我的班级搭档们也积极承担了我的一些课时。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个人的小火苗才终于避免左右摇摆甚至彻底熄灭的结局。

七分火焰

再经过长达一周的磨课,课堂的节奏也在不断地简洁明快,课堂废话也逐渐得到改正。师父们再讨论起我的课程表现也说可算初具雏形了,但结尾部分大家一致觉得还不算饱满,于是经过讨论,又决定增加静电除尘实验演示和加油站防护静电措施的采访视频以达到丰富课程内容的效果,并将摩擦起电点亮LED的演示实验挪到课程的最后,以此和下节课“让电灯发光”相呼应。此时终于将思路理清:最开始通过甲骨文电字的来源和电的研究史引入本章课题,从电的应用点到本节课题。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摩擦起电。又通过炸开的细丝线制造矛盾,从而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一大组只使用玻璃棒,另一大组只使用橡胶棒,得出初步结论之后学生自发提出将玻璃棒和橡胶棒放在一起再次实验。然后又用一根吸管继续探究是否存在第三种电荷,多次实验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结论。紧接着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摩擦起电的本质,动手自学验电器的原理。然后介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静电应用,演示静电除尘实验,播放加油站采访视频。小结之后演示摩擦起电点亮LED,点到下一节课题,结束新课。这一清晰的思路给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这时候的小火苗也终于在大家的不断帮助之下蜕变成了火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分火海

9月27日赛课那天,当我走上讲台,与学生们目光交汇的那一刻,我内心的焦虑和对比赛结果的过度关注都烟消云散。古人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不仅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赞美,也是对教育真谛的高度概括。此时此刻,我只关心一件事:是否能点燃学生们心中对知识的火焰。当摩擦后的细丝炸成一团饱满的小球,当玻璃棒和橡胶棒的摩擦成功推导出正负电荷的存在,当摩擦两种不同材料居然能点亮数百个璀璨的LED灯,每一次成功的实验都仿佛在向我呼喊:你做到了!同学们也非常给力,积极思考和发言,整堂课随处可见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当我在掌声中向眼里充满激情与好奇的同学们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时,我知道,我已经成功地点燃了他们渴望知识的火海。故而,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灌输和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就如同火海的形态,不是仅仅靠堆砌的木柴和钻出火星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不断地加入新的燃料,借助外界的风势,甚至还需要适时地调整火势,以保证它能够持续地、健康地燃烧。同样,教育也是如此,它需要教师的激情,学生的好奇心,还需要那些无形中推动我们前进的“风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历经一个半月的精心准备,这次赛课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赛课能进行地如此顺利并且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离不开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黄全安院长、已经退休的物理教研员罗翔老师、物理教研员陈林老师对课程理念的高度站位和方向把控,离不开师父秦隆贵老师、向凡老师细致到分秒的指导,离不开叶勇老师、张元兵老师、廖秦凯老师、庞琨山老师、朱智龙老师、王泉智老师的全程参与和全体物理组老师的帮助,离不开年级分管领导王娟书记、向宇杰主任、王春组长、办公室余毅老师的帮助和鼓励,离不开我的搭档伙伴们陈玲老师、冯中林老师、姜余老师、李小容老师、姜雨雪老师的分忧和支持。一次成功的课堂背后,是一个强大且成熟的团队在保驾护航。我时常为自己能遇见师父、遇见万中物理组而心怀感恩,为自己能成长在程素芳书记引领下的万州高级中学、陈林教研员引领下的万州区物理组感到幸运。应是七世修来的福气、三生积累的运气,才让我天时地利人和遇见了他们,所以我常警惕自己: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最后用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激励自己,赛课虽已结束,但继续点燃火焰的事业还要一直进行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