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端于安庆,这是毋庸置疑的定论。

前言: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端于原省会安庆

1667年(清康熙六年),清政府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标志着安徽省正式建省。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移驻安庆府,至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日寇入侵致安庆陷落、安徽省会迁至立煌县(今六安金寨县),安庆作为安徽省会的时间至少长达178年,横跨近古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使安庆成就了近代安徽甚至中国的无数个第一。

成立于1928年的“省立安徽大学”是民国初年安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包括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校史描述中均明确表述的源头。

“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从安庆整建制迁往长江下游的芜湖后,直至1954年老“安徽大学”被分拆,这段时间的校史目前也没有争议。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各自在关于校史的描述中均以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的成立时间作为各自学校的发端,并在各自的校徽中进行了清晰的标记,因此本文以“省立安徽大学”成立为时间原点向前和向后梳理。

本文的主旨只梳理历史脉络,不评价历史事件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每个历史时期的教学行不行、校长牛不牛等问题都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安徽多个大学关于“安徽大学”校史之争,本文开篇先说作者观点,欢迎理性探讨。

1、同根同源的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是1954年在原安徽大学两个学院(师范学院和农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的两所独立大学,均源于1928年在安庆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与1946年复校重建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继承和拆分了原安徽大学的校产和人员,属毫无争议的正宗传承。

2、安庆师范大学的菱湖校区建于1897年,以校址建成时间作为建校之始无可厚非。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所学校在长达1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十所不同类型和专业方向的学校,且现今的学校是脱离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而独立,虽属近亲,却不是“省立”或“国立”安徽大学的直接传承。

3、现在的安徽大学原定名为“合肥大学”,属于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援建创立的全新大学,1958年毛泽东应邀题写校名的时候直接改成了“安徽大学”,因当时并无第二所名为安徽大学的学校,自此之后该校以安徽大学为名至今,与原来的安徽大学并无直接关系。

01:漫漫三百年,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源流梳理

以1928年在安庆百子桥(今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为基础,我们需要向前去追溯安徽高等教育更早的源头。

作为文风鼎盛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自古以来素有重文重教之风,省立安徽大学的创立亦有脉络可循:清末“安徽大学堂”是目前公认的安徽近代唯一官办高等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同期。

“安徽大学堂”由“求是学堂”和“敬敷书院”合并而成,由于“求是学堂”创办时间较晚(1898年)且在敬敷书院旧址办学,同时“安徽大学堂”的办学主体以“敬敷书院”校产和人员为主,因此,创办于1652年、历时250载的“敬敷书院”当属安徽近代官办高等教育可追溯的最早的源头。

1652年-1901年:旧式私立“培原学院”到官办“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是清末安徽首个高等教育学府——安徽大学堂的前身,自1652年创办至1901年停办,共历时250年之久。

“敬敷”一词出自《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意思是要恭敬地布施教化“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思想。

1652年(清顺治九年),时任江南省操江巡抚的李日芃(明秀才,清初将领,汉军正蓝旗人,顺治四年授操江巡抚,顺治十二年卒,谥忠敏。——《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列传二十七)以捐资助学的形式个人出资白银两千两,创办了私立性质的书院,并以李日芃本人的号“培原”命名为“培原书院”。

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时任安徽巡抚叶九思重修书院后曾短暂改名为“修永书院”,不久后恢复原名“培原书院”。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并各拨白银一千两作为经费,书院的性质由捐资助学的“私立”变成“奉旨建院”的官立“省学”。

1736年(清乾隆元年),清廷再下谕旨,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地位应相当于“古候国之学”,“培原书院”自此改名为“敬敷书院”(后称为老敬敷书院)。

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老敬敷书院毁于战火;1862年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移建于城内姚家口西街(今孝肃路西段,后称为旧敬敷书院)。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暮春,时任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西“购地百余亩,营建校舍广植树木”,将敬敷书院迁移至新址办学,称新敬敷书院。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创办新式学堂,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大学堂,“敬敷书院”因此正式结束了长达250年的办学历史,更名为“安徽大学堂”,并于次年迁入旧址与“求是学堂”合并,开启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2年-1911年:十年新式教育的探索——“求是学堂”与“安徽大学堂”

敬敷书院1897年从当时安庆城内迁移至新址后,时任安徽巡抚邓华熙奏请清廷批准,在旧敬敷书院原址创办了“求是学堂”,这也是安徽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

“今之宜讲求西学, 以造就人才。”1897年, 邓华熙向清廷呈请开办新式学堂并获得批准。他在奏札上说,旧有书院已不能担起两学的重责, 京津地区已设有头等学堂, 各省宜办二等学堂, 以保证头等学堂的学生来源。

邓华熙强调办学的宗旨, 既重西学的学习, 更重圣贤义理的熏陶,办学必须实事求是,为此将新学堂拟名为“求是学堂”。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安徽“求是学堂”在旧敬敷书院正式开办, 共招收正课生和附课生共93 名,三年学习期满毕业。

1901年“敬敷书院”更名为“安徽大学堂”后,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认为“求是学堂房屋较敬敷书院为宽,且同一培植人才,(两校)归并办理易于措手”,并在次年正式将“安徽大学堂”迁回城内与求是学堂合并办学。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廷颁布《奏定高等学堂单程》,规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设高等学堂一所,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而大学堂目前只能“先就京师设立以为之倡,俟将来各学大兴,即择繁盛重要省份增设”,因此,“安徽大学堂”改名为“安徽高等学堂”。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初,安徽高等学堂由鹭鸶桥迁往同安岭老敬敷书院旧址新建成的校舍,并将学额扩大到240名,实际招生300名。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安徽高等学堂”停办,并在随后的军阀混战局面中一直未能恢复。

从1902年至1911年,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共培养师范毕业生两个班共104人,预科毕业生前后五届近300人,本科班12名学生和未毕业的部分预科生转入京师大学堂继续学习。

1928年-1939年: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省立安徽大学”

安徽高等学堂停办十年之后的1921年,时已民国十年,早已蜚声海内外的安徽学界名流陈独秀、陶行知、胡适等积极奔走呼吁创立安徽大学。

1921年9月,安徽省内外部分皖籍学者和名流向时任安徽省长许世英提出创办安徽大学的建议并获采纳,随后成立了“安徽大学期成会”。

1922年春,拟定筹设安徽大学简章并组织成立“安徽大学筹备处”。3月,筹备处呈递报告要求准予筹备处立案并颁发图记(公章)和拨给经费,但因安徽财政拮据未有实质进展。

1925年6月,筹备处负责人向安徽省政府缴还了筹备处的图记,安徽大学首次筹办以失败告终。

1926年6月,时任安徽教育厅长洪逵拟订《征请皖贤会商筹设安徽大学办法》;10月,新任安徽省长高世读决定继续筹办安徽大学,聘姚永朴为校长,成立筹备办事处,后因北伐战争兴起再度告辍。

1927年9月,安徽省政府组成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推刘文典为文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吴承宗为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韩安为农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

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预科班正式开学,在安庆菱湖百子桥“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敬敷学院校址)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时年39岁的刘文典被任命为文法学院院长并主持学校工作,当年12月因顶撞蒋介石被免职,农学院筹备主任韩安也因这次风潮辞职,农学院筹备告辍。

同年8月,安徽大学设立“文法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0月,96名本科新生入校,包括中文19人,教育20人,外语2人,法律32人,政治15人,经济8人。

1929年1月,安徽省政府宣布安徽大学筹备结束,撤销筹备委员会,接收改组安徽大学,改定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任命时任安徽省教育厅程天放兼任校长。

程天放上任后即停止了工学院的筹办,并将文法学院分设为文学院和法学院,同时,为符合当时《大学组织法》关于“必设三个以上学院方可称为大学”的规定开始筹办理学院。1929年8月,省立安徽大学理学院成立。

1930年1月,遵照教育部令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10月开始筹建农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未果。

1934年6月,奉教育部令停办法学院并再度筹建农学院。

1935年6月,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

截至1936年底,“安徽省立安徽大学”共有3院7系,文学院有中国语文学系、外语系、教育系,理学院有数理系、化学系,农学院有农艺系、农业经济系,全校学生301人(含在外借读21人)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安徽局势风雨飘摇,学校欲西迁汉口未果。

1938年春,校长李顺卿借口赴重庆不归,大部分教员离校,农学院院长汪洪法临危受命主持校务(主要是保护校产)。5月,汪洪法率师生撤离安庆,辗转北上六安、再迁立煌(今金寨),派人到汉口筹设安大办事处,又汉口告急撤至重庆。

当时因安大图书仪器已船运至湖北沙市,拟在沙市复校,因时局恶化、办学经费断绝而作罢。随后,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部分图书仪器由安大注册课主任洪韵负责经湖南桃源运到湖南蓝田(今涟水市)。

至此,安大复校已无可能,在重庆的汪洪法和安徽教育厅长方治及省府驻渝办事处长联名请示省府办理移交,至1939年夏将各项手续办理完毕。部分内迁学生借读于武汉大学,大部图书转交国立编译馆,全部仪器和部分图书转交给迁在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

省立安徽大学是国民革命的风云中,顺应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民国初年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时有“京沪(指当时的南京上海)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抗日战争中,安庆沦陷,原“省立安徽大学”被迫停办。

经过十余载艰苦创业,具有10年办学历史的省立安徽大学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迫停办,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1949年:战时安徽高等教育的延续——“省立安徽学院”

“省立安徽学院”是“省立安徽大学”被迫停办后安徽战时高等教育的复苏和延续,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的高等学校,也是解放后安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0年春,已迁至立煌县(现金寨县)的安徽省府为解决高中毕业生的求学问题,动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

1941年2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游击区及接近前线各省市设临时政治学院办法》,教育部同意筹建安徽临时政治学院。

1941年8月,安徽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10月,学院开学,设文史、政经、法律、教育四系,学制一年,在校生240余人,教职员61人,主要培养抗战所需的干部。

1942年9月,学校改名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内设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史地五科,学制三年,学生300余人。

1943年9月扩充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聘朱拂定为院长,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经、法律六系,以及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学生550余人。

1944年1月,在休宁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建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共招收学生138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安徽学院随省府迁至合肥郊区临河集办学,有500余名学生经转学考试入国立安徽大学,成为国立安大复校后最大的学生来源。

1946年10月,省立安徽学院迁至芜湖赭山定点建校,并将皖南分院同时并入。学院仍有八系三科,教职员175人,学生844人。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6月,芜湖军管会接管安徽学院并主持院务。

安徽学院自1941年春创立,至1949年12月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止,历时九年,三迁校址,三易校名,经历坎坷。期间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27人,如果加上临时政治学院毕业的一届237人,共964人。输送到全省各条战线,为当时的安徽培养了大批人才。

安徽学院迁址芜湖后,购地建校,规划校园,为解放后国立安徽大学迁来合并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1946年-1949年:“省立安徽大学”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安徽大学经皖籍学者多方努力并报教育部批准准备复校,并改“省立”为“国立”,是为“国立安徽大学”。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聘朱光潜、陶因、高一涵等12人成立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在安庆原校址复校事宜,因朱光潜坚辞不就,由陶因任筹委会主任委员,

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陶因作了《本大学创立经过》的报告。

复校后的国立安徽大学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四院,内含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政治、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农艺、森林12个系,后又增设园艺系及茶叶专修科。1947年上期,国立安徽大学有教职员工307人,学生1100余人。

1949年4月22日,安庆解放。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管会接管了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12月,因长江洪水泛滥,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往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组建成解放后安徽省唯一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

02:校史之争,安徽四高校分拆安徽大学校名校产

继承校产和人员: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是省立安徽大学的一脉相承

1950年至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历经了三次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安徽大学仅由两个学院组成:师范学院和农学院。

1954年2月,中央决定:“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同年4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安徽农学院迁往合肥办学。安徽师范学院和安徽农学院经过多年发展,成为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和安徽农业大学(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承校址:安庆师范大学以1897年作为建校开端

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现存有两个国家级文保单位——“敬敷书院旧址”和“安徽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一百多年来安徽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安庆师大没有将敬敷书院的前身培原书院成立时的1652作为建校时间,也没有将省立安徽大学成立时的1928年作为校史开端,而是选择了敬敷书院第二次迁移新址的1897年作为建校之始,在安庆师大官网“百年校史”栏目中是这样描述的:

“1897年,清代安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学校菱湖校区内,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这一年起安庆百子桥新敬敷书院校址上先后成为了十个不同学校的校址。

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为安徽大学堂后,人员、资产全部移到安庆城内鹭鸶桥,这里先后成为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的校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学校、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相继出现在这里。

1980年,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脱离安徽师范大学成为省属独立师范学院,并于2016年升格为“安庆师范大学”。

继承校名:“合肥大学”因毛泽东题字而得名“安徽大学”

现安徽大学与解放前的安徽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安徽大学建校于1958年,建校之初叫“合肥大学”。

合肥大学1958年8月25日印发的(58)(校办字)第1号文件《关于启用印章的报告》可以证实这一点。“我校筹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自即日起开始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办字第00840号通知颁发之‘合肥大学’钢质印章,特附上印模请予备案。”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到合肥视察,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合肥大学校长曾希圣请毛泽东为合肥大学题写校名,毛泽东表示“合肥没有名气,还是安徽大学好”,于是提笔写下“安徽大学”校名,现在的安徽大学因此得名。

根据合肥大学(58)(校办字)第26号《关于启用安徽大学印章事》文件:“合肥大学已改名为安徽大学,并于10月13日启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之‘安徽大学’钢质印章,原‘合肥大学’印章同时作废上缴,特此函告。”具款日期是1958年10月24日。

很显然,现安徽大学的前身是合肥大学,是一所新创办的大学,与解放前的安徽大学除了校名相同外,并无其他任何关系。

03:安徽四所高校官网和百度百科对自身校史的描述

安徽师范大学:“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百度百科:“学校与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相承一脉,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数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3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

百度百科:“安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在安庆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6月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创立,1939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办,1945年复建国立安徽大学,1954年独立为安徽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7年,清代著名省学敬敷书院在此办学,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后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菱湖校区现存的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

百度百科:“学校始建于1897年的敬敷书院,后与求是学堂合并为安徽大学堂,后改为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建立;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改为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三分校,1958年起,逐步改为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1980年,在安徽师大安庆分校的基础上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

百度百科:“学校将1928年4月在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作为建校开端。1958年,安徽大学以合肥大学、原安徽大学物理系为基础重建,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作者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其他作者梳理,在此致敬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