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携手专家学者,聚焦移植前沿,共探诊疗之道!

白露湿青葭,秋高驻马蹄。2023年9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2023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于古城西安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器官移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盛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吕毅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军教授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吕毅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薛武军教授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

与此同时,会议期间,众多专家学者还就当前国内外移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旨在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移植科廖涛教授《阻断BLyS可抑制B细胞反应和抗体产生,预防慢性移植排斥反应Blockade of BLyS inhibits B cell responses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transplant rejection》进行了详细汇报。本文现将研究成果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廖涛教授进行研究汇报

以发病机制为核心,探讨慢性排斥治疗新理念

对于接受器官移植术后的患者而言,慢性排斥反应可以说是通往健康之路的“拦路虎”。一旦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治疗将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采取全面的措施来降低慢性移植排斥的发生风险,从而助力患者的长期生存。

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需要深入了解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因为它涉及复杂的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其中,B细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激活后的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SA),这些抗体会对移植物构成威胁。尤其重要的是,当DSA与移植物的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时,它们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巨噬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它们可能会出现增生和分层,并经历一系列潜在的结构变化。

众所周知,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是一种对B细胞的发育、存活和分化至关重要的细胞因子,与之密切相关且具有类似功能的蛋白是增殖诱导配体(APRIL)。BLyS和APRIL通过结合3种受体,即BLyS受体3(BR3)、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因子(TACI),进而达到有效降低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干预BLyS信号的途径,可能有望抑制B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减少DSA的生成,从而降低器官移植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风险。这为器官移植患者的长期健康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选项,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来确认其效果。

从假设猜想到科学验证,基础研究的不懈探索

从目前临床用药情况来看,贝利尤单抗是首个作用于BLyS的一种重组的完全人源化IgG2λ单克隆抗体,可与BLyS高亲和力结合并抑制其活性[1]。与贝利尤单抗不同,泰它西普是一种BLyS和APRIL的双靶点靶向抑制剂[2],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制剂。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廖涛教授团队首先通过设立体外实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建立了一个包括B淋巴细胞(80~85%)和抗原递呈细胞的细胞培养系统。由于BLyS主要由抗原递呈细胞产生,因此实验的目标是在培养系统中通过抗原递呈细胞产生BLyS,以刺激B淋巴细胞的活化。然后,研究团队分别加入了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两种药物,以观察它们对B细胞凋亡、活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在浓度逐渐升高至2.5mg/L时,贝利尤单抗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显著增强。此外,研究还测定了B细胞早期激活标志物CD69和晚期激活标志物CD25的表达情况,发现在0.25mg/L到0.5mg/L的浓度范围内,贝利尤单抗对两个标志物的表达均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在浓度为0.5mg/L时,研究观察到CD138分化为浆细胞的水平显著下降,同时培养上清液中的IgG、IgM和IgA水平也显著降低。

关于泰它西普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相应的结论。相较于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导致B细胞凋亡所需的浓度明显更高,从而间接证明了其较高的安全性。具体而言,在30mg/L的浓度下,泰它西普才引发了B细胞的凋亡。此外,研究观察到泰它西普对B细胞激活的影响,包括早期激活标志物CD69和晚期激活标志物CD25的表达水平。从3mg/L的浓度开始,CD69和CD25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在12mg/L的浓度下,这种下降趋势更为显著,表明了泰它西普在抑制B细胞激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在3mg/L的药物浓度下,浆细胞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中的IgG、IgM和IgA水平也呈现明显下降水平。总的来说,在体外条件下,不论是贝利尤单抗还是泰它西普,均能有效抑制B细胞的激活、分化以及抗体的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泰它西普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泰它西普抑制B细胞的早期激活和晚期激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泰它西普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生成

构建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

在完成体外实验后,廖涛教授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小鼠心脏移植模型来验证之前所得的结论。首先,在慢性排斥的移植模型中,研究使用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进行干预。从存活率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药物都显著延长了移植物的寿命。在手术后的第二周,研究团队还发现DSA-IgG水平显著上升,但经过这两种药物的干预后,这一水平明显下降。此外,在系统治疗后,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都显著降低了移植物的损伤程度,包括减少了血管增生损伤的程度。此外,二者均降低了移植物内C4d的沉积以及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在术后的第三周,研究人员检测了脾脏、淋巴结和骨髓中的B细胞,并发现在经过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治疗后,B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此外,尽管浆细胞的水平本身并不高,但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脾脏、淋巴结和骨髓中,这两种药物的治疗都显著降低了浆细胞水平。最后,研究监测了移植物内各种免疫细胞的状态,并比较了两种药物治疗后的水平。结果显示,通过这两种药物的干预,移植物内各种免疫细胞的竞争水平显著下降,这与病理学表现相一致。

小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应用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两种药物来干预BLyS信号通路。通过体外实验,成功验证了这两种药物对B细胞的激活、分化和抗体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随后,通过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的动物模型,证实了这两种药物在减轻慢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慢性排斥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和治疗策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医学上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器官移植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Furie R, Stohl W, Ginzler E M, et al. Biologic activity and safety of belimumab, a neutralizing anti-B-lymphocyte stimulator (BLyS) monoclonal antibody: a phase I trial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08, 10: 1-15.

[2] Shi F, Xue R, Zhou X, et al. Telitacicept as a BLyS/APRIL dual inhibitor for autoimmune disease[J]. Immunopharmacology and Immunotoxicology, 2021, 43(6): 66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