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出师表》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他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根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有一套,但军事上的成就可圈可点处并不多。

毛主席的历史知识和军事才能是近代以来公认的;他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入木三分、切中要害。他对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曾有过多次见地很深的评价。

如,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演义成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但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主席关于赤壁之战的一段话,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这说明主席并不认为蜀汉的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1953年,毛主席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更是明确表明了主席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遵义会议上,毛先生曾被挖苦是靠《三国演义》打仗

1948年5月中旬,在西柏坡,毛主席曾就用人问题和李银桥说起过诸葛亮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李银桥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但不知诸葛亮什么时候错用了关羽,就问主席。毛主席说:“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关于失街亭,毛主席在读《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时曾有点评“初战亮宜自临阵”,意即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魏纪四》记载就有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张郃的事,主席有作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主席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

分析当时的局势,诸葛亮北伐之际,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是个天赐良机,诸葛亮本应率大军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但他没能集中优势兵力,而是“三分兵力”、兵分两路出击,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

关于这点,主席在读到苏洵《权书·项籍》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时,也曾有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画像

通常人们对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构思都是赞誉有加,但主席却做如此批判,实在发人深思。诸葛亮文中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很有魄力,但荆州和益州相距千里,分兵必会降低刘备军团的整体优势,且一方如有闪失、另一方无法顾及。后来,荆州被孙权偷袭得手、关羽父子丧命,可以说,祸根就是“隆中对”。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中,毛主席看好的是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主席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智慧不如司马懿,曾点评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主席甚至还说过,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按照毛主席的看法,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在曹操与诸葛亮之上。

当然,毛主席对于诸葛亮在其他方面的才华都是很欣赏的,尤其对于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都给予过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