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蒋德械师的制式轻机枪是ZB26捷克式,而不是德军著名的MG34机枪?

首先说清楚,老蒋搞的所谓中央军“德械师”,除了德国钢盔和皮制子弹袋以外,那就没有多少德械。其装备最多的德国武器,其实是20000支德国毛瑟M1932自动手枪。这些部队准确来说,只是德国顾问训练、采用德国7.92*57口径、混用各国武器的杂械师而已,最多只能叫作“德式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德式师”所用轻机枪,那更是五花八门有十几种之多。其真正的制式轻机枪,其实是法国的哈奇开斯轻机枪。而使用最早的,却是瑞士的启拉利轻机枪。实际使用最多的,则是捷克ZB26轻机枪。至于德式MG34轻机枪,其实一直就不在德式师的考虑范围之内。

一、被提前淘汰的德国轻机枪

首先要说清楚,这所谓的“德械师”是在1933年就开始筹建的,而德国的MG34轻机枪,是在1934年才研制成功,1935年才开始装备的德军最新式武器。当时的德国急需扩军备战,这MG34机枪自用也不够,哪里有多余的产能出口呢?所以当时“德式师”首先考虑的,是其前代的MG30轻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德国轻机枪其实也并不出名。特别是在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被禁止或限制发展步兵自动武器。所以那时候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是换了马甲跑到了瑞士,利用其中立国的身份进行秘密研制工作的。到了1930年,枪械设计师路易斯·斯坦格研制出MG30轻机枪后,是由莱茵金属公司将该枪的生产权,授予给瑞士索罗通公司和奥地利斯泰尔公司来制造和销售的。所以从表面看来,MG30在当时就是一种未被任何军队装备的、由小国瑞士研发的一种民用武器,问世后也一直无人问津。

到了1932年,国府兵工署召开了兵工会议,以确定全国的制式武器型号。在轻机枪选型方面,兵工署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种轻机枪:捷克ZB26型、法国哈奇开斯1922型、瑞士KE7启拉利型、英国维克斯-贝蒂埃(VB)型进行对比实验。而由于当时国府内部亲德势力强大,于是在德国顾问的推荐下,MG30就作为走后门的编外人员,也跟着参与了选型。

不过这事情往往不如人意,这走后门的还真不一定实力就强。在好不容易把MG30塞进实验以后,就马上发现了它的一个非常大的缺点——这个枪太挑子弹了!不光是一般的杂牌子弹不能用,就是一些略有不合规的子弹,它用起来也是故障频频!要知道当时中国还在大量使用圆头弹、不合规弹甚至是复装子弹,这么挑食的公主穷人家可养不起啊。因此在对比实验开始后不久,苏罗通就被直接剔除了,彻底失去了竞争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之后,德国人则以MG30为基础,陆续发展出了MG13(其实应该叫MG31)、MG15(主要是航空机枪,更应该叫MG32)、MG17(改进后的航空机枪,叫MG33更合适),最后才搞出了一代名枪MG34。这里面除了MG34因为太晚和德军自己要用,在全面抗战前没有进入中国以外,MG13曾经以车载机枪的形式,小批量被中国购买了一部分。而MG15和MG17这两种航空机枪,则随着进口的德国飞机一起,小规模被中国军队使用过。

而截止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这德国轻机枪和中国的缘分,其实也就到此为止了。

二、被选为制式的哈奇开斯轻机枪

让我们拉回1932年的兵工会议,在淘汰MG30之后,剩下的四位“公主”进行了激烈的竞争。而最终的胜出者,却是如今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哈奇开斯1930轻机枪。

这枪的原型,其实是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这枪进入中国很早,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七旅曾经装备了半数进口捷克式轻机枪、半数哈奇开斯轻机枪进行对比实验。而在实际使用中,哈奇开斯取得了更多的好评。所以早在1929年的《制式兵器刍议》中,哈奇开斯1922就被定位制式轻机枪,一度准备装备全国。

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系军工人员大量被国府留用。当时的兵工署,其实是在洪中为首的东北系人员掌握之中的。所以在1932年的兵工会议上,哈奇开斯轻机枪仍然力压群雄,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不过其型号已经从过去的1922型,改为了最新的1931型。

除此之外,哈奇开斯轻机枪其余各项性能,那也都是较为优秀的。不仅后坐力较小,能使用不正规子弹,而且在精度射击上更是独占鳌头——这对于当年子弹非常金贵的我国来说,可是最重要的一项性能。而该枪采用弹排供弹,省去了弹匣、弹盘等相对容易损坏的部件,不仅节约了成本也减轻了全枪重量,更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当时这个选型还是很有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呢,这国府的事情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奇葩事情层出不穷。这1932制式会议选定的武器,其实并没有被贯彻执行。在这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东北兵工系失去了国府兵工署大权,也直接导致了哈奇开斯1931成为中国制式轻机枪的设想破产。

但是即便如此,云南的龙云依靠与法国殖民地越南接壤的地理优势,给滇军整体换装了法械。而国府中也有不少坚定的法系轻机枪支持者,他们主持进口了多批哈奇开斯轻机枪,用以装备部分中央军嫡系部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府从哈奇开斯公司一共购买了2600挺轻机枪,主要用于装备蒋军嫡系德式师。其中仅汤恩伯的89师,就装备了324挺之多。

而在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在法国的影响力较大,不能提交大批量的订单,该枪的大规模采购计划就此中断。当时的采购人员想方设法通过关系,私下从哈奇开斯公司订购了1400挺。最终,哈奇开斯公司通过第三国商行中转,在抗战中陆续运到了925挺。

除此之外在1938年的时候,由于桂系军队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中伤亡很大,蒋介石给的补充又远远少于消耗,李宗仁就私下动用关系,又从法国进口了500挺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全部加起来的话,当时的中国一共进口了4520挺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

三、蒋系部队使用最早的启拉利轻机枪

不过这无论是德国的MG30,还是法国的哈奇开斯,其实都不是原蒋系部队的最爱。他们使用最早的,其实是瑞士的启拉利轻机枪。

早在1928年12月,广东省政府就从所谓的永久中立国瑞士,购买了200挺启拉利轻机枪和4000个弹匣,平均每枪20个弹匣。从此之后,启拉利轻机枪开始登陆中国。该枪在瑞士原来口径是7.5毫米口径,使用其独有的7.5×55毫米步枪弹。在中国仿制时,为了和当时国民政府军队使用的主流轻武器汉阳造步枪、三十节重机枪统一弹药,口径就更改为德式的7. 92毫米,使用7. 92×57毫米步枪圆头弹——尤为难得的是,启拉利轻机枪是不挑食的,它是7.92圆头弹、尖头弹都可以使用的,这在当时极大方便了后勤工作。

所以在1928年到1934年间,老蒋的国府和各路军阀是群起采购,一共向瑞士购买了3025挺启拉利轻机枪和44550个弹匣,平均每枪14.7个弹匣。当年蒋介石有个自动步枪营,就装备了40挺号称“德式自动步枪的启拉利轻机枪。据老兵吕雅堂在《随教导一师作战见闻》一文中回忆道:

“7月下旬,下了几天大雨,这时蒋介石坐铁甲车到柳河车站指挥,教导第一师的自动步枪营调任蒋介石司令部的临时外围警戒。该营有4个连,每连有240人,有40挺自动轻机枪,火力相当强大。”

而除了进口启拉利轻机枪之外,国内军阀还进行了仿制。当时产量最大的,是四川军阀刘湘的华兴机器厂。该厂建于1933年夏天,从1934年起刘湘的21军就用订货的方式,利用该厂设备制造启拉利轻机枪。到1937年,华兴机器厂用了三年的时间,自产了6000挺。

1937年十月兵工署派人与该厂洽商,由兵工署所属的四川第一兵工厂收购该厂,资产估值为42万多元,收购的时候有机枪在制品650套,另有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的机枪管料2000件,收购后改名为四川第一兵工厂机枪厂。该厂用库存零件又生产启拉利轻机枪1900多挺后,其后被合并到第21兵工厂,机器设备转产捷克式轻机枪。

而统算起来,这启拉利轻机枪装备数量可不少。其中前期就至少购买了3225挺,后来华兴机器厂又自产了6000挺,被收购后又生产1900挺,累计共11125挺。从数量来看,是当之无愧的抗战第三大轻机枪,也是自产的第二大轻机枪。

四、装备量最大的捷克式轻机枪

不过当时在中央军德式师,甚至整个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其实是捷克ZB系列轻机枪。这事儿除了捷克式性能不错之外,其实还有其先入为主,即所谓初恋的白月光情结,以及该枪当时产量较大有关。

早在1928.8.6,在进口启拉利轻机枪四个月以前,中国就曾经购买了1000挺捷克ZB26轻机枪。该枪一经试用,立刻就大受好评。截止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就高达4483挺,已经超过同期购买的启拉利轻机枪了。而该枪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每挺枪都配备了一根备用枪管。于是在天津大沽厂,就开始用备用枪管生产国产仿制型捷克式,准备换装东北军全军。

到了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仅在沈阳厂仓库、北大营第七旅、卫队统带部等地,就损失了2046挺捷克式轻机枪,已经足以装备6个中央军德式师了。而其后随着东北系洪中等人加入兵工署,国府也开始大批采购捷克式。

不过前文也说过,当时兵工署1932年所选中的制式轻机枪,其实是法国哈奇开斯1930型。但是到了实际采购的时候,由于当时世界上没有什么战事,这法国人产能有限,压根不能供给足够数量的轻机枪。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捷克人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有大批淘汰下来的ZB26轻机枪可以供应!

这事儿就奇怪了,按理说这ZB26可是在1926年才装备的,到1933也才七年,怎么就要换装呢?原来啊,这ZB26其实是个不成熟产品,不仅生产工艺复杂,而且还小毛病多多。所以到了1930年,捷克人就将其进行了改进,弄出了个改进版ZB30型。而到了1933年,又搞出了ZB33型,并换用7.7口径赢得了英国制式轻机枪选型,即后来著名的“布伦式轻机枪”。而在有了新欢之后,捷克人看着家里的黄脸婆怎么看都别扭,于是就直接娶了年轻貌美的小姨子,而准备把过时的原配进行甩卖了。

所以在德式师真正筹建时,这原本要迎娶的法国哈奇开斯小姐却上不了花轿,没办法只能去找二婚的捷克ZB26了。而这些捷克人也不厚道,一个二婚的过时货不仅要了330-500美元一挺的高价,还不给仿制权:

根据1934年兵工署技术司年度工作报告:

轻机关枪决定采用捷克式。查英国曾向捷克厂购得该枪仿造专利权在英制造,其价值可知。此项轻机枪,国内各处皆曾仿造,以大沽所造者为佳,但因无图样样板,故零件尺寸,不甚准确,不能互换,所用之钢料亦不适宜。前年财政部向捷克厂订购轻机枪五千枝,本司曾请孔部长向该厂商索工作图及样板等件,惟因订购数量仅五千挺,该厂只允赠送验收样板(检验样板之一部分)一副,屡经交涉,未有结果。

无法可想之下,这冤大头国府只能一直买一直买。截止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运到中国的原装进口捷克式是17956挺。而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也加速了捷克式进口的脚步。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一共运送给中国的原装捷克式总数,到1939年前是30249挺。

而在全面抗战前,国内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也有2.5万挺左右。其中最早仿制捷克式的天津大沽厂,累计产量估计在6000-8000挺左右。四川刘湘的川造捷克式,也有2000-6000挺(对外公开2000挺,据戴笠情报还有数千挺隐藏)。山西阎锡山的6.5毫米捷克式,估计在7000挺以上。桂系军阀广西边防枪炮修理厂,则生产了仿捷克式轻机枪2700余挺。这其中除了晋造6.5毫米捷克式,是用太原钢铁厂的自制枪管之外,基本上都是用进口枪的备用枪管生产的。

换用30发弹匣的捷克式

而在全面抗战后,中国则生产了多达6万挺捷克式轻机枪。其中仅21兵工厂一家就生产该枪10151挺。其后51厂于1941年4月也仿制成功,这一年共生产450挺。在42年1月1号,51工厂和22工厂合并组成了53工厂,共生产14920挺捷克式(一说15100挺)。而41兵工厂——原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的产量更为惊人,抗战时期累计生产了21600挺之巨。其余小厂,如40兵工厂(原广西的三个兵工厂合并而成)生产了捷克式轻机枪484挺,第11厂(原巩县兵工厂)仿制捷克式1970挺。浙江铁工厂(浙江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在将捷克式改为侧置弹匣后,生产了2000挺以上。而转移后的太原兵工厂,共生产了约6000挺改为7.92毫米口径的捷克式。

而除此之外,到了抗战后期,国府还根据租借法案,向英联邦政府下达了多达40000挺“勃然机枪”的超大订单。而这其中的第一批,甚至是7.7毫米型号的18000挺,因为不能使用国军标准的七九子弹,因此专门命名为“七七勃然”轻机枪。而从1944年起,才在加拿大开始生产7.92mm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这种“七九勃然”累计订购19000挺,抗战胜利前运到14000多挺。

全部算下来的话,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系列轻机枪,总数当在15.5万挺以上。所以在抗战剧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轻机枪,那就是捷克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