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小伙爱上女知青,遭双方家长反对,私奔到新疆45年生四个孩子

作者:九谷观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柴垛上的鸡蛋,被人拿走了,他们的爱情,原本早该结束,然而,董三娃没有放弃,即使知道自己一贫如洗,出生在贫穷的陕北,可他坚信,只要够真诚,喜欢的人一定会回心转意,毕竟,他们是相爱的。

赵芳对于董三娃的爱情,很纠结,但从内心来讲,赵芳是很爱这个陕北后生的,长得高大,人也壮实,最主要是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聪明的头脑。

到陕北插队已经8年时间,赵芳和董三娃的爱情全公社的人都知道,可在爱的道路上,阻力也不小,赵芳被同样是和自己一起来插队的知青周维焘追求,而董三娃则是被邻村的刘玲玲追求,四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似乎是成了他们成长的历练。

但在最后,董三娃和赵芳商量好,如果愿意一直爱下去,那就在柴垛上一人放一个鸡蛋,如果不愿意,那就从此不再成陌路人。

董三娃再次向父母说明,自己对赵芳是多么的喜欢,也分析了父母所说的门当户对在新时代站不住脚,父母不再阻拦,任凭董三娃胡折腾。董三娃连夜在家里拿了一个鸡蛋,然后放到了柴垛上,这是他和赵芳商量好的。可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柴垛上的鸡蛋却不见了,董三娃以为,赵芳要和自己分手。

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董三娃看见了两个鸡蛋,这个时候的他,欣喜若狂,他知道,没有返城的赵芳,是愿意留在陕北的。

1969年,赵芳在居委会的督促下,和周维焘等六个青年,到陕北插队,此时刚好过完春天,万物复苏,冻结了一季的冰雪,也在太阳的照射下,化成了雪水,河流逐渐地水势高涨,而赵芳却在哭哭啼啼,因为她不愿意离开北京,更不愿意离开父母,明白到陕北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委会主任每天拿着一个名册来催促,父母再不舍,还是得让女儿去插队,无奈的赵芳,和胡同的其他五个青年,坐上了一辆开往陕西的知青专列。不过在上火车后,赵芳内心的担心消失殆尽,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走火车,感到很新奇,同车厢内的知青,并没有几个人抹眼泪,而是幻想着未来的生活。

舟车劳顿一个多周,终于到了西安,火车站外,停放着很多卡车,上面写着目的地,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赵芳等六人上了一辆卡车,又是两天的颠簸,到达了延安,下了车,吃了饭,带着行李,被接知青的老乡,赶着骡子车,赶了两天一夜的路程,终于到达了最终目的地——延长县董家坪。

董家坪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村庄,全村四百多人,是周边村子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老乡们很热情,对知青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吃罢饭,大队长开始给知青们分配生产小队,赵芳和周维焘被分配在了第五生产队,队长叫董曦瑶,是一个个子不高,但体格很壮实的中年人。

董曦瑶看似人畜无害,实则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不过对待赵芳,还是温柔的,专门给她分配了一孔窑洞,而周维焘则是和其他的知青住在一起。

看着破烂的窑洞,赵芳内心很不是滋味,即使床铺被自己打扫了几遍,依旧尘土飞扬,第一晚,赵芳失眠了,怎么都睡不着,她不知道陕北人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可赵芳也明白,自己将在这里度过几年,甚至一辈子。

董家坪的穷,知青们并不知道,全村没有一口水井,吃的用的水源都需要到村子下面的党家沟去拉,为此,两个村子的人经常闹矛盾,甚至还出现了一句顺口溜:董家坪,董家穷,党家沟,党家媳妇董家人。

意思就是说,董家坪太穷,为了过上好日子,方便吃水,董家坪的女孩都嫁到了党家沟。可即使如此,依旧没有缓解矛盾。

连着三天,都是上政治课,之后就被安排到了春耕工作上。

因为赵芳是全队唯一的女知青,队长董曦瑶给足了脸面,让她学着做饭,喂猪喂鸡,这份工作算是对里最轻的活,干这个活的人,除了赵芳,还有董曦瑶的媳妇冯翠兰和大队书记的儿媳妇姜玉梅。

做晚饭的时候,冯翠兰在一个陶罐中挖了一勺子羊油,这让赵芳很纳闷,难道没有清油或者猪油吗?冯翠兰笑着说:“今天是你们知青干活的一天,吃羊肉好,热乎,人也有劲儿。”

全村吃一个菜,是大铁锅煮的,菜里面只有洋芋和白菜,还有一些去年的干辣椒,这对于全村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饭菜了,姜玉梅负责蒸玉米面馍馍,满满两大锅,看着就很香,不够在蒸了两锅后,姜玉梅又热了一锅的高粱面馍馍,说这点馍馍不够吃,农村人干的都是体力活,吃的多。

这天晚饭,是赵芳吃的最饱的一次,三四天来,几乎吃不进去饭,因为供应粮还没到,只能和村里人一起吃饭,对于乡亲们的特殊招待,赵芳很感激。

在董家坪,每个人都很珍惜水源,干完活一盆子清水,等众人洗过后,已经变成黑色的,可这些水也不敢随意撒掉,而是浇到菜园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赵芳等人也适应了在陕北的生活,而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供应粮,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工分,赵芳也走进田里,干一些播种的轻松伙计,当然做饭的还是她的工作。

慢慢地与老乡们熟络后,赵芳发现,陕北人虽然穷,但是性格直爽,坚毅,而且很乐观,在干活的时候,那些爱热闹的人,会吼上两嗓子陕北民歌,山对面的王家塬听到后,同样会以民歌回应,年轻的后生们,也会对着对面山头的姑娘唱情歌,若是等到回应,两人十有八九就能成。

五年过去,赵芳也长大了,已经是22岁的大姑娘了,很多老乡撮合着要给赵芳介绍对象,此时的她早已有了心上人,就是董三娃,就是五队长董曦瑶的三儿子。

董三娃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后生,长相英俊,且很有正义感,和父亲的精明不同的是,董三娃更多的是展现出为人处事的智慧。两人眉来眼去,渐渐地被冯翠兰发现,有一次冯翠兰在做饭的时候,趁着姜玉梅在外面忙活,问赵芳:“你愿不愿意做我儿媳妇啊?”

这一句问的赵芳脸马上就变得红彤彤的,一言不发。

可这件事,董曦瑶却极力反对,至于原因,刚开始并没有说,他只是说自己看问题比其他人清楚。

到了1976年的时候,董家坪的知青陆续返城,即使有赵芳的名额,她没有选择走,而是决定留下来,理由让人哭笑不得,说在这里生活习惯了,想多住一阵子。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赵芳是为了董三娃留下来的,赵芳的父亲并不知情,只是一个劲儿的写信催促早点返城,说是找好了工作,还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后来赵芳如实告诉父亲,想嫁到陕北,遭到极力反对。反对的不仅是赵芳的父亲,还有董三娃的父亲董曦瑶,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门不当户不对,即使在一起,以后还是会生事端。

双方家长的反对,让两个青年更加的相爱,可结不了婚,年纪也是越来越大,董三娃担心赵芳回去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赵芳担心在压力下,董三娃退缩。

最后两个人悄悄地说了内心的想法,如果愿意在一起,那就每个人拿一个鸡蛋,放在柴垛上,然后比翼双飞去新疆,那里有赵芳的姑姑在,可以有个照应,小时候最疼赵芳的就是自己的姑姑。

董三娃怎么可能不愿意,连夜就把鸡蛋放在柴垛上,可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去查看,发现鸡蛋不翼而飞,他以为是赵芳不愿意,实际是邻居看到悄悄地拿走了,毕竟鸡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珍贵。

但赵芳知道董三娃的心,一次性就放了俩鸡蛋在柴垛上,至此,两个人见面后,知道了彼此的内心想法,行李都没收拾,偷偷的拿了三十块钱,便去了新疆。

到了新疆后,赵芳找到了姑姑家,看到赵芳还带着一个小伙子,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姑姑收到自己哥哥的来信,诉说女儿的不懂事。此时看见董三娃,觉得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很不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出身农村怎么了?往上数三代,谁还不是个农村人。

就这样,赵芳和董三娃在姑姑家落后,随后结了婚,赵芳的父亲也接受了女儿的婚姻,并且专程跑到新疆看望。此后十多年间,赵芳生了四个孩子,一心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如今年过七旬的夫妻俩退休了,回到了陕北养老,儿女继续在新疆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