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我一直吃着从表哥家带回来的绿色果蔬。

那天我把车停稳车库后,跟装车时姿势一样,后备箱里十来种时蔬,履行使命跨省随我而来。

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捆油绿色的芹菜,菜香陪伴,我路上就想,用它包饺子,一准比茴香、韭菜味汆。

两块大豆腐还温热,颠簸一路却毫未变形。“咱们豆腐有力量,为形象而战”。真带劲儿!只是沁出那么多“汗”使人疼惜,食品袋里之水深,足可养鱼。

几个青年南瓜和中年南瓜,虽然体型圆润,但因相依相偎,借力化力,竟产生平衡,毫发无伤。

三袋嫩黄瓜、老黄瓜和黏玉米,像练过神功的高手,中规中矩、四平八稳。

嫩长茄子,羞羞答答,见不起人似的自卑,虽然,就它泛着珠光宝气,但明显自己没当成优势,可能不知道“黑不牙碜”这句话。

相反那个浑身是刺的冬瓜,倒大刺刺地席地而坐。即使被作为形容词,被贬义不用其极,却依然如打不死的小强,迷之自信。可能带刺不好惹吧。

脆生生的辣椒同样霸气。有绝活,就有了底气。

同理的几个大桃子,红润可人,看着就垂涎欲滴。可我愁它。

这么多宝贝,怎么拿呢?先小心翼翼把柴鸡蛋和老黄瓜找地方放妥。因为早就看到我那两位“亲姨”在楼口择菜,虽有着十二分不舍,还是碍于情面翻出两个袋子,给每人装了几根黄瓜和玉米。她们是我父母的朋友,自然比其他邻居有着特殊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主打“绿色无农药”的果蔬,令二老欢喜,手上择菜的动作更麻利了。要搁平常,我一定不拒绝拿点韭菜。可我这人有够,不敢多吃多占,心想手上这些鲜儿,决不让烂掉就尽快吃完。

分两趟搬回家后,我解冻了一个与它们来自同一地方的碗肉,一半用来咕嘟豆腐,一半剁碎伙同芹菜包了锅贴。菜多肉少,既不失油水,又薄皮大馅。出锅时,那香味一个筋斗把我打回几十年前。伙计,多久没见了啊。就差泪眼汪汪了。

豆腐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也是表嫂御送的土产。纯卤水豆腐,打底碗肉,曾引来家人一致好评,成就我厨艺的巅峰。

听说老黄瓜做汤特别好吃,我特意改一日两餐为三餐,中午做个面条黄瓜豆腐汤,一天所需维生素C和蛋白质齐活。配合着辣椒蘸酱,满满小时候的乡土记忆。汤面、蘸菜,估计在物资贫乏的七八十年代,每位伙伴都没少吃。越是这些小时候的美食,越令吃过大鱼大肉的我们难忘。它就像美食界的“小清新”,令人思念难以忘怀。

确实如作家刘亮程所说:“到了我这个年龄,总是喜欢旧的东西,总是想能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希望走进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碰到那些熟悉的人。”

6月份,我在市场看到一种小时吃的叫“耨(nou)李”的野果子,凑数发在小红书上。没想到几天之内接近6万次的点击量,共500条评论。可见每个人都得了一种叫怀旧的“病”,但可喜,这病不使我们烦恼。

南瓜,我配上鸡蛋包的大肚水饺,不同于芹菜锅贴的馥郁,清香素淡得,像中年人的品性,“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灵魂自带香气。

提到吃,我是妥妥的吃货一枚。我因怕“桃毛”,从不买桃子,但又馋其滋味。所以每次都是家人洗好放进冰箱,我隔着餐巾纸吃,吃一口擦一下嘴,生怕惹上桃毛奇痒难耐。现在我一人,可犯了大愁。

但作为资深吃货,我突然灵机一动。一手戴一次性手套,一手拿新丝瓜瓤,在自来水下反复清洗,几乎撸掉它一层皮。真挺狠的。

山地果蔬,主打的是“光照充足,紧致口感”。我待它们座上宾,特别珍惜。不仅不舍得送人,每天因变着花样同它们“交流”而欢喜。既丰富了我的味蕾,也节省了“菜金”。

每天照常跟伙伴逛菜市,我一分钱都不花。好得意。

钱无法等价交换,可,情却是无价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丨张弘

图片丨张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棱光丨走一条悲喜交集的路

棱光丨不慌不忙,来日方长

棱光丨细碎的时光慢慢地过

棱光丨要吃应季水果

棱光丨做一个有光的人

棱光丨互通有无邻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