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标题:杨慎受聘回川记

文/蒋怀洲

嘉靖十六年(1537)冬,四川巡抚张素,回云南探家返回成都后,对充军云南永昌的四川新都状元杨慎的才华,既仰慕又敬佩,总想着该怎么跟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学士常来往,多请教。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聘请杨慎回成都修省志。因为现有的《四川总志》,已经上百年未修过了,也是一件急待找人去做的要事。

次年春,张素派属下到永昌,向杨慎正式发出聘书,请他抓紧时间回蜀参加修《四川总志》。但当时正值朝廷派人来永昌巡察杨慎是否在谪戊之地的关键时刻,所以杨慎便不敢声张,直待巡察官员离开永昌之后,才向军中长官和永昌知府告假,于当年深秋九月底离开永昌,孤身一人前往成都。离开永昌城,他便沿西南丝绸之路的永昌道北行,过了澜沧江的霁虹桥后,又攀爬了九曲十八弯的江岸陡坡路,沿博南道而去,途经大理后,再遁灵关道向东北行走。由于只是回成都修省志,没有过急的其他事务,杨慎边走边浏览和欣赏他较为熟悉的云南名山大川。

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行程,杨慎到了滇川交界的永仁县城,跨过永仁县界便进入了四川省地界。此时,节令已经是初冬十月,而金沙江峡谷地带终日阳光照晒,酷热难当,夜晚却变得寒气逼人。他来到一个叫平地的小镇,住宿平安客栈。此时,作为诗人的杨慎,处于伤怀离愁的心情之下,再遇上这孤月寒夜江涛阵阵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他立刻关上窗户,秉烛挥毫,当即写下了《夜宿金沙江》一诗: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底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烛。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哪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杨慎虽是四川人,但出生在北京,读书也多数时间在北京,只是随父亲回老家丁忧和乡试期间回新都上了几年学,中状元后也是在京师朝廷为官,其间回四川闲居了几年,被充军云南永昌的十多年时间里,也只是在云南游览,但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永昌度过。所以他对四川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之类知之甚少,真是愧对四川人之称谓。于是他踏入四川地界之后,对沿途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文化遗址,人文景观等都仔细搜寻探访,待到了成都 修省志时可能会派上用场,即便是修志用不上,也会增加自己的见识,开阔本人的视野,对自己做学问是有益处的。

这天,杨慎终于到达四川邛州(今邛崃),在一家客栈刚住下,新都老家的一位亲友,就匆匆找到他住的房间来了。原来这位亲友是受黄峨委托,已在此地等了两日——他特来向杨慎报信,告诉皇上派下的密探,正在新都和成都一带寻访他的去向和下落,黄峨夫人要他暂避,不可急着回成都和新都。于时为了躲避密探,杨慎便转道前往川南的江阳城(今泸州)而去。

江阳城的韩家垇,曾是姨妈和姨父的家,二老去世后,如今表弟韩适甫(又名韩明可)世袭当地指挥使,所以对杨慎的到来,十分高兴,不仅热情地安排杨慎的食宿,还陪杨慎逛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使杨慎对江阳城周边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但是杨慎的内心是很纠结的,这次回四川修省志,麻烦惹大了,他前脚刚离开永昌府,后脚就有皇上的密探到,并穷追不舍地跑到成都和新都,幸亏夫人派人通知,当务之急是怎样掩人耳目,躲过密探追踪这一关。杨慎思量了许久,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复在永昌的做法——装疯。杨慎把自己的办法告诉了表弟,表弟十分同情杨慎,表示理解,决心暗中保护杨慎,防止意外发生。

次日中午,杨慎在韩适甫家吃过午饭后,便邀约当地三名后生文人,也是他的门生,在城南常来聚茶馆里品茗谈文。当四人谈到高兴时,杨慎便起身离开茶桌。门生以为他是外出方便,便恭坐静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慎离开茶馆,马上步入离此不远的秋月歌妓院,花银两找了两名歌妓来陪自己喝酒。当酒过三杯后,他便走进歌妓院的化妆室里,将自己散乱的头发梳成双髻,在头上插满五颜六色的花朵,又在脸上涂满脂粉,把自己抹成红黑白的大花脸。

杨慎把自己打扮得怪模怪样后,让陪酒的两名歌妓提着酒壶,左右一边一个,陪着他走出来。三人边走边歌唱,边唱边饮酒,从江阳城城南沿大街往北走,街边的行人见状很惊奇,都纷纷围拢来看热闹。在茶馆的三位门生,听到传闻后,便跑到大街上来劝说杨慎,但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为了防止意外,他们只好紧跟其后,随杨慎一起走大街串小巷。不久,整个江阳城都传遍了这个消息,人们只是悲愤地叹道:“杨状元疯啦!真是可怜呀!”一会,韩适甫派来两个差人,对杨慎加以保护,并向人们作些解释。当人们互传杨状元疯了的消息时,家住江阳城的退休御史中丞王元美听说后,也马上策杖到大街上去观看,见杨慎的那副怪模样,便哀叹:“这位老者不堪壮心牢落,以此来自我折磨度日,真是天下读书人的悲哀呀!”

当天下午,表弟韩适甫将杨慎接回家中,让杨慎静养数日后,即派人将杨慎送回新都上升街的榴阁老家。在夫人黄峨精心的服侍下,杨慎很快恢复了旅途的劳顿,不少当地亲友,纷纷来探望问候。五天后,新都县衙一个叫张望的修志官前来拜访,告诉杨慎,家乡的《新都县志》,编修已接近尾声,他特来邀请杨状元为县志总揽把关,写上一个序言,也算是杨状元对桑梓的事业尽了一份力。听了张修官的一番话,杨慎当即愉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次日,杨慎便到新都县衙,为家乡的修志而忙碌起来。他打算把县志编修事项完成后,再到成都去修省志。

当时杨慎回到新都,时已接近年关,过了年,即是嘉靖十八年(1539),元宵节刚过,嘉靖皇帝便接到回京密探的密奏,说是杨慎离开永昌戊地,不知去向。于是嘉靖皇帝大为恼火,当即下旨严加追查,并派兵部两名官员到云南省府查问。云南巡抚追向到永昌府时,才得知杨慎受四川省府之聘,于年前就离开永昌回四川去修省志。于是兵部官员带着云南省府派出的四名官兵,星夜直奔四川省府成都而去。因为杨慎属于朝廷钦犯,在朝廷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便离开发配之地回四川,是严重藐视朝廷的犯上行为,必须要按皇上圣旨,把杨慎立即押回服役之地永昌府严加看管,他们才能向皇上交差。

朝廷兵部的官员和云南官差一路马不停蹄,赶到四川省府一追问,得知杨慎确实是受四川省府官员聘请,回四川修《四川总志》,但人还没有到过成都呢!兵部官员得知这一情况,觉得十分奇怪,于是也不敢在成都停留,便催促四川省府的官员带路,直往杨慎老家新都奔去。

当时,杨慎在县衙刚把县志补充审定完毕,还来不及写序言,兵部官员和官差一伙人就一哄而上,将杨慎团团围住。一官员大声喝斥道:“大胆钦犯杨慎,未经朝廷许可,就从发配之地跑到四川新都,该当何罪?”杨慎听了,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是受四川巡抚张素大人之聘,回成都来修四川省总志,怎么会是私自跑到四川呢!”另一名官员骂道:“还敢狡辩,我们奉皇上之命来抓捕你,给我拿下!”几名四川省府和新都县衙的官员见状后,都觉得这样做太突然了,便向兵部官员求情,请他们把话说清楚后动手也不迟,但兵部官员哪里听得进半句,并威胁说谁替杨慎说话,谁就是在包庇朝廷钦犯,敢在这里多言就一同治罪。

当天,可怜的一介书生杨慎,就被兵部官员和云南官员,直接从县衙五花大绑地押着,向云南的发配之地永昌府而去。一路晓行夜宿,辗转艰辛,长途跋涉了二十多天,方才又回到了年前离开的云南永昌府城。杨慎被紧紧地捆绑着,直往城西太保山下的戊所而去,交给军中长官严加看管,并对当地官员严加斥责。兵部官员和云南四名官员离开永昌府后,永昌府衙官员和军中长官认为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只不过当初杨慎离开永昌回四川修省志之事没有层层上报而已,责任并不在杨慎,而是他们自己的疏忽。于是他们立即把杨慎放了,让他赶快回去照料周氏和儿子杨同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氏是江西新喻(今新余)人,是杨慎忘年交简绍芳的血亲表姐,十四岁被临安(今建水)城东富商钱万金从新喻买回做小妾。钱老头死后,周氏32岁,时值杨慎被临安知府邀请过来讲学,当地文人叶瑞同情杨慎孤苦无依,膝下无一儿半女。按当时朝廷律例,戊边者凡年满六十岁后,可由子侄代为服役,本人可以回原藉养老。于是在此聚会的张含、李元阳、王廷表等文人的支持下,叶瑞的堂嫂就把周氏介绍与杨慎成亲,以此为晚年早作打算。果然,回永昌府后,周氏就给杨慎养下一个儿子,取名杨同仁。当杨慎被官兵押回永昌城,周氏闻知又惊又悲,慌忙叫六岁的儿子赶去军中戊所门外去接爹爹回家。当同仁接到杨慎赶回四川会馆引楼的状元府时,把门推开,只见周氏在梁上吊着,早已气绝身亡,尸体冰凉发硬。杨慎吓得不知所措,马上喊来会馆的同乡,把周氏从梁上解下来。原来周氏支走儿子后,胆小的她想到丈夫这下大难临头,定会株连全家,说不定马上就会将自己抓去陪斩。她越想越觉得可怕,与其被拉去陪斩,不如自己尽早结束生命,以免给儿子同仁及远方的亲人带来灾祸。于是,她痛下一死的决心,马上挣扎起来,找到一条珍藏多年的白丝带,便在屋梁下含恨自尽了。

(文章作者:蒋怀洲 图文编辑:眉山唐驳虎 注: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