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养,来年必虚

原创 王元启

中医有句老话叫,“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另一种高级的说法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道理,冬天不养,来年必虚!

这就有种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高级感,冬天和来年有什么关系?

孔德揭示出人类认识的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实证主义阶段,中国古代医学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形而上学阶段。所以要理解中医的很多道理,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联想,更要善于巧妙的自圆其说!

比如说看到同样的河流,孔夫子会说,逝者如斯啊,不舍昼夜

而医家想到的可能就联想到人体的血液,进而悟出治血病“堵不如疏”的道理。

看到同样的月亮,李白迸发出强烈的按耐不住的思乡冲动

医学大咖朱丹溪就脑洞大开,由月常缺悟出阴常不足的道理,人啊,总是容易病阴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冬天不养,来年必虚呢?

我们要知道,养生的一个大原则就是顺时处势,即顺应时令和形势,而采取相应的生存策略。

冬天是收藏的季节,草木枯萎,动物归穴,万物都收藏起来,养精蓄锐,以备来年再战。

既然动物都知道冬天要收藏,多吃多睡聚集能量,不跟凛冽的寒气相抗衡,那人呢?人体本来是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也就是根据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体内的那股气(或者说能量)该收藏时收藏,该发散时发散,但这时如果受了寒,那么气(或者说能量)运行的道路就会受阻,不能很好的聚集在身体里面,也就不能来年为我所用。那这股气何去何从呢?它们可能变成湿、痰、瘀堵塞在身体的孔窍里,等待合适的时间发作。

怎么理解“收藏”二字呢,可以简单的认为收藏就是积蓄能量,蛰伏不发。同一天里夜晚是收藏,白天是升发,同一年里秋冬是收藏,春夏是升发。细心的小伙伴肯定发现了,收藏跟温度有关!是的,北方偏冷,收藏力度相对较强,阳气在里、在下藏的好,所以北方人体质普遍结实。南方温暖,收藏力度不够,阳气容易浮越在外、在上,所以脑袋瓜聪明。

收藏是为了积蓄能量,积蓄能量的目的,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升发。就好像树木需要足够的水分,待春天温度回升的时候,才能茁壮成长。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只有冬天养精蓄锐,春天才能生机勃勃,不然很容易乏力,困倦,头昏脑涨身重,苦不堪言,一上了年纪更是这样。

如果收藏的时候受了寒,人体气(或者说能量)的运行道路就会受阻,无法很好的积蓄起来进而化生精血,也就不能在来年为身体所用。那这股气何去何从呢?它们可能变成湿、痰、瘀堵塞在身体的孔窍里,等待合适的时间发作。

总结一下,冬天受寒了,能量巡行的道路就会受阻,精气不能很好的收藏,能量无法聚集并化生精血等物质,还会产生湿、痰、瘀等浊物堵塞在身体里,进而使收藏过程更难进行,恶性循环,身体越来越差。

看到这里善于学习的小伙伴可能会有疑问,冬天不能受寒,那受热呢?伤了脾胃呢?是的,一切让身体不适的行为,其实都可以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收藏,受寒、生气、上火、伤肝、伤脾都可以!只不过外界的寒冷直接打破人体防御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对精气的收藏影响最大,影响也最恶劣。

最后,防寒防冻是冬季养生第一要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