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面的景象有些模糊,屋内色调略显昏暗,斑驳光影洒在木质桌椅上。

茶馆里弥漫着淡淡茶香,伴随着脚踩地面与石子的摩擦声,带来一丝凉意。

三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对桌而谈。

他们脸上都刻满了岁月痕迹,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个时代的无奈和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开口的是茶馆房东秦仲义:

劝告大家,有钱了就得吃喝玩乐,怎么痛快怎么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总之一句话,就是千万别做好事。

这是我秦某人70多岁还剩下这么口气的时候才明白的道理。

坐在一旁吹着茶叶末的常四爷把话茬接了过去:哎,我也不比你强。

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无所有,如今也到了入土年纪,只落个走街串巷卖花生仁的下场。

最后开口的是茶馆老板王利发。

他摇了摇头,眼望苍天,早已没了神采的眼睛里掺杂着迷茫:我也比不了你们二位,当了一辈子庶民,想尽各种办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在世一天,苟延残喘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裕泰茶馆里,三位老人的对话道尽人事悲凉,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戳心啊!

不管是什么年代,“丑陋”都是一样的,良心是什么?怕是早就断了货。

茶馆老板王利发一生勤奋肯干,他深知要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他曾尝试引入新的茶品和茶艺文化,但每次尝试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裕泰茶馆的客人越来越少,王利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他看着那些曾经光顾茶馆的老客人一个个离世,新客人又不愿意来这里,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哀伤。

最终,茶馆在风雨飘摇中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那座见证了一个时代变迁的老建筑,最后也只能默默等待着被时代淘汰。

裕泰茶馆仅有的几位茶客之一,旗人常四爷,年轻时也是条响当当的汉子。

忠心爱国,敢作敢为,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却处处碰壁,老了只能靠卖点散货勉强维持生计。

茶馆房东秦仲义曾经也是腰缠万贯的一方巨贾,因怀揣一颗爱国心变卖家产。

一心搞事业办工厂,辛劳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一句好话也没捞着。

三个老人的坎坷经历可以说看尽世态炎凉,他们谈论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时代的命运,他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也讲述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故事源自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茶馆》,老舍先生的剧本+谢添导演改编,造就了这部传世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馆》背景设置在“清灭民生”的更替时期,老北京裕泰茶馆里一幕幕生活场景展现,预示着大清走上败亡路,历史变迁下,普通民众的悲欢命运。

三位主演,郑榕、于是之,还有第一代姜子牙,蓝天野老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老艺术家,他们在这部影片里贡献了精彩的表演,以及深厚的台词功底。

——而那些配角们也不例外。

每一位都融进角色入木三分,京味电影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一一展现,强烈的地域特质和艺术表达深度,让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的情境中,从而产生共鸣。

《茶馆》这部电影仍保留了话剧风格,演员们演得出彩儿,依托的是老舍文笔精妙。

影片里曝出无数金句,引发思考。

就以常四爷(郑榕饰)为例,“我爱我的国,但谁爱我呢?”

出去卖花生仁,碰着个出殡的,顺手捡了点纸钱,死后没有棺材,这点纸钱给自己留着下去花。

片尾,三位老人烧纸钱的场景,真是让人泪目,他们烧的,不是纸钱,更是对这个时代的祭奠。

在老舍笔下,通过一个小茶馆展现了一个大时代的变迁。

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电影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深意,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时局是变了,但民生依旧艰难。

《茶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或话剧,它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它告诉我们,无论岁月怎样推进,人的基本情感和追求都是不变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困境和挑战,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不公的反抗永远不会改变。《茶馆》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思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