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孩子强烈抗拒上学,父母往往是束手无策的。因为此前父母已经尝试过劝说、批评,甚至动手。每次行为的升级,都会引发孩子更强烈地抵触。最终父母只能把孩子送去心理咨询,看看会不会有效果。

去做心理咨询,对于这三种情况的孩子来说,会是有效果的:

1. 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当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感受到忽视,且遇到了自己无法应对的困难时,就会通过“生病”的方式,让繁忙的父母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事务,带孩子去就医。这样的情况,孩子会非常乐意让父母参与到家庭咨询中。而父母为了孩子,不得不配合。

但这样的劣势时,除非父母能够将注意力分拨回孩子的身上,否则孩子会拒绝“痊愈”。因为病好了意味着父母又会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父母不具备对孩子的情感回应能力。孩子得不到情绪的安抚,学业压力又大。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不满,与同伴的竞争失败。那么孩子的咨询师此时就“顶上”了这个位置,成为理解孩子情感的对象(好客体)。孩子平时在学校里遭遇的委屈、害怕、困难,他知道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咨询时,跟咨询师说说。这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充电宝”,每周充电一次,可以应对下一周的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也会把自己的进步,兴奋地告诉咨询师。获得咨询师的鼓励后,孩子会朝着这个受到鼓舞的方向,继续努力。这时,良好的咨询效果已经发生。有些家庭具备这样的意识和经济条件,孩子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咨询师,即使到了成年后,孩子的咨询还在继续。这是一段良好、稳定的客体关系。

3. 孩子想要成为父母的粘合剂。孩子能够很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关系。当父母情感适合,孩子会通过各种情况,让父母继续产生互动。例如通过心理咨询,让父母一起坐到咨询室中。表面上是处理孩子的厌学问题。实际上是孩子通过潜意识地方式,巧妙地把父母推动去做心理咨询。因为孩子不想父母离婚,跟自己分开。

然后,我们再从家庭角度去看看。

带孩子去心理咨询,仍然是把问题放在的孩子的身上。而我们都明白,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很大。

如果父母只觉得问题是孩子,把孩子送进咨询室,让咨询师搞定。那么这个过程会被拉长,而且效果也因人而异。因为孩子每周就一次咨询,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

所以家长的情绪质量,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父母的情绪平和,内心具备受挫力和心理韧性时,就能把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传递给孩子。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把焦虑情绪传递给父母,让父母要配合学校教育,在家也要抓紧孩子的学习。父母接收了老师的焦虑,最终孩子成为了“焦虑”的总承担者。但如果家长具备焦虑的消化能力,就能在自己这个环节上,阻断老师的焦虑。以更轻松和积极的方式,帮助孩子去应对学校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已经产生强烈厌学情绪的孩子,父母可以先一步进行心理咨询,改善自身的情绪状态和焦虑水平,就已经能够帮助到孩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父母在做了心理咨询之后的改变,也就不会继续抗拒心理咨询,甚至会好奇地想要跟父母一起参与咨询。

同时,如果父母找的是个客体关系理论取向的精神分析师,那么就可以在心理咨询中获得情感支持和体验,从而学习到如何回应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有助于孩子发展出良好水平的自尊和自信。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理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