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在网络走红,憨态可掬的小绿马笑得欢脱,脚踩“愤怒的小鸟”,呆萌可爱的造型迅速圈粉无数。

这一玩偶的原型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青铜马,它也是中国旅游标志的核心组成部分。

“马踏飞燕”玩偶(图源:央视新闻)

大家通常非常关注“马踏飞燕”中马儿的身形体态和面部表情,但却容易忽略它独特的发型——马头上的鬃毛是扎束起来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在伊朗考察时,就通过这匹马儿的这一独特发型,发现它借鉴了萨珊波斯艺术——原来,把马头上马鬃扎起来,是萨珊波斯艺术表现战马的典型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踏飞燕”铜奔马(局部)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乐器“箜篌”,其传入中国与亚述帝国密切相关;唐代佛教壁画中的城垛纹、野猪头纹等也屡见于波斯和中亚艺术。

通过考古资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近东文明互鉴的悠久历史。

01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波斯战马

战马的发型借鉴波斯艺术,与中国和波斯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公元3世纪,萨珊家族崛起于伊朗西南部法尔斯,建立萨珊波斯王朝。萨珊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与遥远的中国进行长途国际贸易。

丝绸之路地图

1981年,在山西北魏封和突墓发现萨珊波斯王夏普尔二世打造的银盘;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内发现了萨珊波斯银币和许多波斯艺术风格的金银器。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以及两位波斯王相继被刺杀,使不可一世的萨珊波斯帝国终于土崩瓦解,末代君主伊嗣埃三世之子卑路斯流亡长安城,任唐高宗朝右武卫将军。

萨珊波斯艺术对魏晋时代中国战马的艺术造型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近郊帝王谷一幅萨珊波斯浮雕上,波斯武士和敌方战马头上马鬃皆被扎束起来,这幅浮雕创作于萨珊波斯王霍尔木兹二世在位时期(303—309)。

帝王谷波斯王霍尔木兹二世时期波斯武士作战浮雕

无独有偶,华盛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萨珊波斯银盘上波斯王的坐骑,也把头上马鬃扎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珊波斯银盘上的波斯战马

此外,法国考古学家葛什曼的名作《波斯艺术》一书著录的萨珊波斯战马银造像,也把马头上马鬃扎起来。毋庸置疑,这是萨珊波斯艺术表现战马的典型手法。

“马踏飞燕”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市擂台汉墓,通过“把马头上的鬃毛扎束起来”这一点,我们可以判断它借鉴了萨珊波斯艺术。

这从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擂台西晋墓出土青铜车马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其艺术造型也是把马头上的鬃毛扎起来。

武威市擂台西晋墓出土波斯艺术风格的青铜马

而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马、汉元帝渭陵出土西汉玉马,皆无扎束马头鬃毛的现象。

咸阳博物馆藏汉元帝渭陵陪葬坑出土西汉玉马

萨珊波斯王朝存在于公元226—650年(相当于曹魏文帝黄初七年—唐高宗永徽元年),那么甘肃擂台晋墓出土“马踏飞燕”青铜马和青铜车马当即中国与萨珊波斯帝国文化交流的产物。

02

亚述文明的天籁之音

唐代诗人李贺曾作《李凭箜篌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创造的音乐境界,《孔雀东南飞》也有“十五弹箜篌”,箜篌在中国诗文里留下了不少痕迹。

其实,中国与近东文明的最初交往就从箜篌开始。汉武帝年间,箜篌从西域传入中原,《汉书·郊祀志》、东汉应劭《风俗通》皆有记述。《隋书·音乐志》则说:“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伊朗加兹温浴室博物馆陈列着两河流域古乐器——箜篌,其艺术造型与伊拉克出土的亚述浮雕画板上乐师演奏的箜篌如出一辙。这种古老的西亚乐器后来经伊朗高原传入中亚、印度,乃至新疆天山。

伊朗加兹温浴室博物馆藏竖箜篌

箜篌是西方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源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化,历经古埃及、亚述、古波斯几个发展阶段,传入欧洲后称为harp(竖琴)。

箜篌传入中国与亚述帝国密切相关,汉语“箜篌”一词即源于亚述语cank(竖琴)。亚述人在两河流域的历史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亦称“新亚述”)三个时期,称雄美索不达米亚近300年(前10—前7世纪),那么箜篌传入中国不晚于公元前7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亚述王阿顺希尔帕勒二世时期(前865—前850)创作的《庆贺猎牛图》浮雕画板,上面有两位亚述乐师弹奏卧箜篌图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拉克出土亚述卧箜篌浮雕画板

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吐鲁番洋海一号墓地发掘出一件亚述风格的卧箜篌(图八),属于苏贝希文化早期(约前9世纪)。

吐鲁番洋海一号墓地出土亚述艺术风格的箜篌

这件箜篌实物与大英博物馆藏亚述帝国乐师弹奏的卧箜篌如出一辙。可谓亚述文明传来的天籁之音。

03

近东文明城垛艺术之东传

除了造型艺术和乐器,中国和近东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在绘画艺术中得以呈现,典型的就是唐代壁画中的城垛纹。

城市和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两大标志,古波斯帝国最震撼的建筑是波斯波利斯王宫,而其中城垛纹堪称近东艺术中最富想象力的装饰之一,波斯波利斯王宫御道两旁就以石雕城垛为装饰。

波斯波利斯王宫御道两旁的石雕城垛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刀形墓出土战国时期毛织物残片也装饰有城垛纹图案。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刀形墓出土战国时期城垛纹毛织物残片

近东文明以城垛为装饰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伊朗西南部克尔曼和塞斯坦公元前3000年晚期的吉罗夫特文化城垛纹石雕盒。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个伊朗出土的城垛纹象牙雕刻,年代在公元前8—前7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物博士最近发现,吐鲁番洋海1号墓地出土立耳彩陶杯用亚述艺术风格的城垛纹作为立耳。

伊朗与中国新疆城垛纹艺术品

洋海墓地流行的城垛纹彩陶杯流行年代和地域非常明确,主要见于洋海墓地第1—2期墓葬,无疑是对西亚城垛纹的借鉴。在新疆和静县拜勒其尔墓地201号墓出土黄金饰物中亦见城垛纹。从此墓随葬的带柄青铜镜看,年代约在西汉时期。

1909年,奥登堡领导的俄国考察队在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发现一幅唐代佛教壁画,上绘城垛纹、野猪头纹等萨珊波斯艺术典型纹样。野猪头的形象代表波斯火祆教十大军神之一,屡见于波斯和中亚艺术。

吐峪沟唐代壁画城垛纹

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里一件萨珊波斯野猪头纹地板砖,与吐峪沟千佛洞唐代壁画的野猪头大同小异。近年交河古城附近巴达木墓地出土了一件野猪头纹丝绸覆面,属于麹氏高昌国时期(499—640)。

凡此表明,近东文明城垛纹艺术对吐鲁番盆地古代文化的影响长达1700年之久,从公元前9世纪直到公元8世纪。

实际上,据考古发现,小麦最早在西亚人工培育成功;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市皆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家马是南俄草原游牧人在乌克兰驯化成功的;哈萨克草原辛塔什塔·彼得罗夫斯卡文化的创造者于公元前2000—前1800年率先发明了双轮战车;葡萄酒是希腊人的一大发明,烧酒的发明则归功于阿拉伯人,而古代中国人起初只会做米酒。

尽管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但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交流的历史,中国之所以没有沦为“失落的文明”,与中国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分享你所熟知的波斯艺术

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与波斯文化互鉴的例子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波斯考古与艺术》

作者:林梅村

著名考古学家全新力作,古代中国-波斯交往的历史写真。

-End-

观点资料来源:《波斯考古与艺术》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