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刷到了一个热度很高的视频。

一个女孩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道出了这样一段心理活动:小时候等爸爸妈妈下班,总是觉得忐忑不安,脑子里会出现各种糟糕的情况,担心他们在下班的路上会不会遭遇什么意外,甚至还会脑补医生等下会给我打电话。

此外,她还坦言小时候自己站在窗边等着去给大伯送东西的弟弟回家,见弟弟没有按时回来,自己就会胡思乱想,弟弟是不是遇到什么意外了?他不会被陌生人绑架了吧?……

虽然她也明白不应当盘算家人这些不好的事情,但没有办法,一旦置身于那种环境,就会不由自主地脑补一场“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与此同时,大家也纷纷留言,不少人都表示自己小时候也和女孩一样爱胡思乱想,甚至到了成年之后也还是戒不掉这种心理。

一位网友坦言自己的童年和女孩一模一样,只要爸爸妈妈没有按时回家,那么自己就一定会脑补他们要出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至今都会因为过度担心家人的安全而感到焦虑、心慌,尤其是给父母打电话对方没有接通的时候,他会担心父母是不是突发意外了,之后还会联想如果父母出了意外,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甚至想着想着眼睛就湿了……

生活中,当一个人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幼年时期存在的这种心理活动我们便称之为“侵入性思维”。

所谓“侵入性思维”,就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经常毫无预兆,它会让你不受控制的产生一些阴暗或者邪恶的想法,这个过程令人担忧、困扰或怪异。

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走在一条陌生的街道上时,他会脑补这条街上突然冲出坏人将自己掳走,以及自己被掳走之后会经历怎样残忍的对待。

而这种童年时期就存在的“侵入性思维”并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许多成年人也经常会有“侵入性思维”,如有人爬山时会幻想自己突然坠落山崖,有人在高速上开车,会产生一种撞上路边或者其他车辆的冲动,把自己吓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侵入性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侵入性思维”可能源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如焦虑、压力、自我怀疑等,当一个孩子长期处于孤单的成长环境中,他的家人无法及时给予他爱与关心,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没有安全感,甚至遇事恐慌,急于构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哪怕这个精神世界充满了负面和黑暗元素。

不过“侵入性思维”也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样可怕,回顾自己童年的心理活动,不少父母都已经在教育下一代上做出了改变,那就是尽可能的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为人父母,我们如何提供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的责任不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们提供安全感。

首先,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孩子都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看电影或者散步等方式来增强亲子关系。

其次,父母应该建立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这包括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以及家庭规则等。这些规律可以让孩子们感到安心,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而特别的,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

本期话题

你家孩子有“侵入性思维”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