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广

9月2日,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通用介入类和神经外科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的公告(四)》,发布中心静脉导管类等、造影导管等、颅骨锁等、动脉瘤夹等四则医用耗材省际联盟带量采购文件。与之前8月10日河南省通用介入和神经外科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相比较,本次文件变动较大,拟中选规则、采购量分配等多处内容均有所改动。

同时,《公告(四)》称内蒙古自治区加入通用介入类和神经外科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加上8月24日发布的《关于通用介入类和神经外科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的公告(三)》中陕西省和甘肃省加入通用介入类和神经外科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联盟省份进一步扩大。

此次公布的正式公告文件,还首次公布了各二级目录的最高有效报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官网)

从中可以发现,可吸收类产品,尤其是可吸收连接片,可吸收盖孔板这两类产品显著高于其他同类产品,成为最大赢家,同为可吸收类的颅骨锁和颅骨网板价格则中规中矩。

可吸收产品是理想的神经外科植入物吗?为什么可吸收链接片和盖孔板会有如此高价?此次集采落地之后,可吸收类产品会一统市场吗?就以上问题,有关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的临床专家给出如下反馈:

此次报名的可吸收类产品均为高分子类可吸收材质制作,此类产品宣称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保持一定强度,待骨愈合后降解吸收,体内无残留,这个植入物的理念非常好。但是该类产品在现实使用中,存在很大的挑战:由于材质原因,植入物自身强度弱于其他修补固定产品,对于有坚强固定需求的部位不合适。高分子可吸收材质偏脆,无法自由塑形,临床操作中需要更多的操作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失败。患者年龄,植入部位等差异会造成植入物吸收期和患者的骨质愈合期差别巨大。临床上,植入物降解,强度显著下降,而骨组织尚未愈合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以上原因,欧美医生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主要用于成骨活跃的小儿患者。在中国,主流厂家均为进口,如强生辛迪斯,捷迈邦美等品牌为最大市场份额占有者,整体价格偏高,但是使用量在整体颅骨修补固定市场占比不高。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还表示,可吸收固定系统在颅颌面邻域有颌面和颅骨两套系统,两个系统通常在同一张注册证,型号也多有类似。颌面系统有多孔,长条形以及一些异形固定板,整体价格偏高。而神经外科最常用是两孔链接片。检索国内公开信息,可以查到2022年,强生辛迪斯的两孔链接板,贵州招标挂网价有2200元/片的交易记录。同时,据业内多名商业人士反馈,河南省2022年某头部大三甲招标公告出现了低于3000元的价格,广东省也爆出有3000元左右的医疗机构采购价。

此次,正式文件中出现的可吸收产品的最高有效报价之高出乎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料。按照此次正式文件的复活机制,最高有效报价基础之上,降价70%的厂家,能够保证中选。可吸收连接片和盖孔板的“保证中标价”预计将显著高于其他同类竞品单元的平均售价,和目前最常用的钛类产品比较甚至会达到6-10倍。这样的价格,不由得让人对于未来中国神外修补固定市场的格局有点捉摸不透。巨大的价格差异,会撬动这个本来不大的细分市场吗? 当年支架国采之后的种种市场格局变化会在神外再现吗?

至于最终的价格会是多少,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同为颅骨的固定系统,钛材质和PEEK材质均有链接片和颅骨锁,从功能上来说,均为同质化可替代的;而无论工艺难度还是料工费成本,颅骨锁均高于链接片和盖孔板,这一点在钛组和PEEK组的链接片和颅骨锁的相关价格也符合业内大多数人士的认知。因此,无论可吸收的链接片还是可吸收的盖孔板,最终价格有可能会回落到可吸收颅骨锁的理性价格之下。

于此同时,可以看到,在以进口厂家为主的可吸收产品厂家中,来自中国内地,成都的一家国产厂家打破了相关垄断局面,推出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全自研的相关的可吸收产品。当然, 作为一家2022年才获得第一张注册证的新面孔,它能否搅动可吸收这个潜在的市场,让国人能够最终享受到集采的红利值得期待的同时,也存在变量。而且,需要清醒的认识到, 可吸收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密切受到产品分子量、工艺等因素影响,还需要关注相关产品长期的临床表现。

而此次正式文件和之前的征求意见稿,都强调联采办会有价格纠偏机制,相关专家组不会任由这个分组出现畸高的价格,对于整个市场产生不好的导向。从而做到最终让中国的老百姓都享受到集采的红利,让每一分保命钱都用到实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