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尹归期

首发: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最近,由佟丽娅主演的电影《我经过风暴》热映。

影片中,女主徐敏是收入丰厚的职场精英,却长期遭受丈夫的拳打脚踢。

为了孩子,她一次次忍耐,可换来的却是男人变本加厉地殴打。

终于,在一个又被家暴后的夜晚,极度绝望的徐敏,用大石头砸死了丈夫,而她也被判入狱。

曾经,她委曲求全,只为给儿女一个完整的家,最后,她的孩子们却因此同时失去了父母。

这是一个惨痛的故事,但正如徐敏在法庭上申述的那样:

“我是一个活生生的反例,希望大家不要重复我的悲剧。”

家暴与反家暴,从来都是不过时的话题。

而这部影片的价值在于,它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关于“反家暴”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暴力,是最“崴脚”的离婚理由

《我经过风暴》中,徐敏为了摆脱家暴阴影,找了很多位律师,想打离婚官司。

可律师们一听说她离婚的理由是家暴时,便纷纷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这不仅来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思想桎梏,更因为家暴现场往往取证不足,在法庭上难以立据。

一般来说,家暴发生在私密性极强的家庭环境里,要么在客厅,要么在卧室。

而这些地方,公共监控无权录像,大部分人也排斥在家里安装摄像头来监视自己。

即使有少数人为了防盗,把监控装在家门附近,也会刻意将摄像头调离卧室等更具私密性的空间。

可这些区域,往往就是家暴的犯案现场,却是公共监控和家庭监控的双重盲区。

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前,这就是许多饱受家暴的受害者们,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强制离婚的主要原因。

除了法律限制外,还有很多客观困难是“反家暴”道路上的阻碍。

第一,倾诉难。

国人非常顾念“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点,所以就算是最亲近的父母朋友,饱受家暴折磨的她们也不会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屈辱倾诉出来。

另外,那些被施暴的身体部位,往往都有衣物遮挡。

外人只看到受害者脸上无伤,却看不到她们脊背上的淤青,胸口上的烟头疤。

而女主徐敏的丈夫陈均更狠,他本身是药学教授,知道在拳头上裹层湿毛巾,会把妻子打得更痛,却构不成一处伤痕。

另外,即便她们鼓足勇气想向外求助,也会因为“舆论难”而有苦难言。

第二,舆论难。

影片中有一个特别又普通的情节:

在一次被家暴后,徐敏决心和陈均离婚,可男人找来了亲朋好友为自己求情。

那些外人不曾体会她的痛苦,却一再用“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离婚说出去很难听”“忍一忍就过去了”等不痛不痒的理由,劝和她本就绝望的婚姻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残忍,可又那么无奈,因为这段情节简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多少局外人不经当事人的痛苦,却让受害者们忍着伤痛,和施暴者维持着表面完整,实则千疮百孔的婚姻。

这几个难题加在一起,让家庭暴力成了最“崴脚”的离婚理由。

当断不断,反受其害

在陈均变成“家暴男”之前,他也曾是一个体贴妻子,疼爱儿女的模范丈夫。

只因为3年前的一次冲突,他推了徐敏一把,家暴妻子就变成了家常便饭。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女主被一次次殴打,还是屡次选择原谅?

原因在于家暴是一个周期性过程。

每次暴行发生后,施暴者通常悔不当初,以低头认错安抚,甚至下跪的方式,乞求妻子的原谅。

并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良好,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知错就改,绝不再犯的回头浪子形象。

这段期间,受害者创伤的身心被慢慢抚平,又无法割舍夫妻之间的感情基础,所以很容易相信对方“下不为例”的保证。

可就在她们刚要开始过安稳日子的时候,施暴者又一次露出了凶狠的本性,再一次将拳头砸向最亲近的家人。

然后,又是一次周期性循环:家暴—认错—感化—原谅—再家暴。

科学研究表明,家暴者通常分为以下3种病态心理:

1、情绪心态不稳造成的边缘性人格障碍;

2、控制欲极强导致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3、易怒易狂战引起的双向情感障碍。

虽然分类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情绪偏执易失控,而且是长时间的应激反应,在现实中很难被干预治愈。

因此,家暴和出轨一样,只有0次和无数次。

而徐敏的悲剧就在于她开始的心软,才会在无数次被伤害后,走上杀夫入狱的道路。

河北电视台报道过一个类似的案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妻子姚荣香因为不堪忍受丈夫十几年来的家暴,终于忍无可忍砍死丈夫。

她也曾经咽下委屈,给丈夫一次次改正的机会。

可她的一再退让,没能感化残暴的丈夫,反而成了施暴者得寸进尺的理由。

作家林奕含写过一对夫妻,他们情投意合,可丈夫一维一喝醉就殴打妻子伊纹,然后求原谅。

一维会给她排长队买东西,会用五国语言对她说情话,会制造让人难以自拔的温柔陷阱。

伊纹一再妥协,最后还是被一维打到胎儿流产,并终身不孕。

不管是影视,书籍,还是现实中,一再发生的惨案都时刻警告人们:

面对家暴,必须当机立断,忍气吞声的结果,只会被施暴者拖进深渊。

可这件事难就难在家暴的受害者还得考虑孩子的成长。

大部分人会考虑为了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是不是该牺牲自己。

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孩子好吗?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更应该拆散“畸形”的家

回到影片中,其实故事进行到一半,徐敏和陈均是成功离婚的。

她本可以重获自由,却在目睹儿子因为父母分居得不到好的照顾而身受重伤后,默默回到了那个窒息的家里。

为了给一双儿女一个完整的家,她甚至向丈夫哀求道:“你别动手了,我们好好过吧。”

可徐敏渐渐发现,风平浪静的背后是暗流汹涌。

女儿在幼儿园被男孩推攘好几次,摔伤了也没有跟父母说,直到徐敏发现后问她为什么不说。

女孩回答:“他是喜欢我才推我的嘛,就像爸爸喜欢妈妈一样。”

徐敏这才明白,一个嗜好家暴的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有多可怕。

他把女儿幼小的意识扭曲成了:对方喜欢我,才会打我,所以这没什么不对。

而真正压垮徐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大儿子念念和同伴们玩耍时,一言不合就把对方打倒在地。

当她发现念念出格行为,并及时教育制止时,男孩却反问母亲:“要用毛巾吗?”

这五个字,听得徐敏后背阵阵发凉。

最终,徐敏忍无可忍,趁丈夫熟睡之际,搬出鱼缸里的大石头,毫不犹豫地将他砸死。

陈均,一个施暴者,终被以暴制暴。

令人唏嘘的是,他曾经也是家暴的受害者,在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殴打羞辱,却在成家后,将暴力延续在妻儿身上。

所以,如果让一双儿女继续跟着他生活下去,是不是会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呢?

事实上,许多幼年时被家暴影响的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创伤,情绪也极易失控,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施暴者,进而把家暴代际传承。

访谈节目《展开说说》里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一对夫妻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女儿因为经常看见父亲家暴母亲,竟然认为父亲那样的人具有男性魅力,长大成家后也成了受暴者。

而那两个男孩成年后,一个拒绝发展任何亲密关系,另一个则又成了家暴妻子的男人。

而且,在家暴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自卑内向,负罪感极强,思想极端,甚至有自杀倾向。

很多家暴视频底下都有许多因为经历过同样的事,而说自己不敢结婚,做错一点事就觉得自己不可原谅的网友。

种种案例表明,为了让孩子有“完整”的家而对家暴委求全,实非良策。

如果真的想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就必须狠心拆散“畸形”的家,让他们远离暴力源头。

把女性推进深渊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

他们本该给自己的妻子遮风挡雨,最后却给妻子带来致命的伤害。

而远离施暴者,通常还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诗人余秀华就曾花掉15万,才彻底摆脱家暴她的前夫。

而那些在家养育孩子的家庭女性,因为失去经济基础,要挣脱牢笼更是难上加难。

但每当遇到这样的事,人们大部分的焦点都集中在受害者如何自救。

却很少有人指责施暴者:“你的力量,是拿来保护妻子的,不是用来伤害她的。”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家庭暴力会越来越少。

希望所有进入婚姻的男人都能明白:老婆是个独立的人,请尊重她的人格。

有什么问题,请好好沟通,不要把她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妻子听你话,是因为爱你尊重你,她不听你话,你也无权伤害她。

参考资料:

电影《我经过风暴》

访谈节目《展开说说》

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生》

河北广播电视台:《妻子因家暴对妻子下杀手:家暴不是家务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