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元春,也就是后来的贤德妃,她在《红楼梦》里的戏份不多,影响力却很大,她是荣国府的政治脸面,她的一举一动,都有掀起惊涛骇浪的能量。

由于前八十回,元春的文字很少,关于她的命运,读者一般都是根据第五回的判词、判曲,来进行推断,比较盛行的说法就是:元春最后怀孕了,但很不幸死于政治斗争。

贾宝玉观十二钗册子

关于元春怀孕的说法,来自于太虚幻境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兕)相逢大梦归。

判词里提到了“榴花”,石榴历来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所以历来解读,想当然地认为,榴花二字暗示元春最终是怀孕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还有元春死于政治斗争的观点,来自于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二出戏是《乞巧》,庚辰本有批语注明:《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长生殿》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杨玉环最终因政治原因,死在了马嵬驿,既然如此,对应过来贾元春自然应该也是相同的死法。

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不红君个人以为,此二种解读浮于表面,结论自然也显得很粗浅,一旦细究下来,就会发现头重脚轻,站不住立场。

元妃省亲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元春到底有没有怀孕?或者说,仅凭判词里的“榴花”二字,是否可以断定元春最后怀孕了呢?

答案当然是不确定的,已经有很多前人学者,对“怀孕”提出了质疑,比如张季皋先生1985年发表的《怎样理解“榴花开处照宫闱”》,对“榴花”二字的含义提出了疑问。

献石榴是祝安德王“子孙众多”,只能说是“榴开百子祝新婚”,而不是说成“榴花开处照宫闱”。再次,从有关材料来看,都没有提到元妃生子问题,更不要说“榴开百子”了。最后,“石榴”和“榴花”是两种概念,将二者混同起来,无论如何是行不通的。

确实,一个结论的得出,一定要有多方证据佐证,否则就站不住脚。

贾元春泪眼见女眷

纵观红楼前八十回正文,以及脂砚斋、畸笏叟、棠村等人的批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元春怀孕的伏笔或暗示,如此重要的情节设置,仅仅以判词中的“榴花”二字以根据,实在不太严谨,甚至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关于“榴花”二字的正解,其实有相对靠谱的说法,张季皋先生在文末提出,榴花代表一种辉煌灿烂的意象,比如韩愈的《榴花诗》中就写道:五月榴花照眼明。

火红的榴花照耀着宫闱,显示的是一派光明灿烂的景象,跟原著里秦可卿说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是对应的,表明贾家因元春的封妃,获得权势上的又一次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元春游园叹奢华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元春最后到底是不是死于政治斗争?

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确定:那就是元春并没有死于政治斗争。为何如此确定,这就跟曹雪芹写《红楼梦》的风格有很大关联了。

红楼开篇就已经说过:此书大旨谈情,不涉时事,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曹雪芹是这么构思的,也是这么写的,所以第十六回元妃省亲前夕,贾琏对王熙凤、赵嬷嬷大赞当今圣上英明,重视孝道伦理,这才给宫中妃子们省亲回家的机会,字字句句都是歌功颂德;

贾琏大赞圣上洪恩

而一旦涉及到敏感事件,比如甄家被抄,曹雪芹就精简笔墨,不谈甄家犯了何罪,也不谈甄家如何被抄家,只是借着贾家女眷们背后聊天,论及甄家被抄,轻轻松松一语带过。

从这些细节我们都能看出,曹雪芹很重视“不涉时事”的承诺,也不会在《红楼梦》写任何贬低朝廷圣上的话,基于这样的写作思路,曹雪芹怎么可能让元春死于政治斗争,反过来,如果曹雪芹真这么写了,《红楼梦》怕是根本就流传不下来了。

贾元春省亲回贾府

我们再回到“政治角斗说”的源头,也就是第十八回的戏曲和批语,元春点了一出《乞巧》,批语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读者之所以误以为元春死于政治斗争,是因为自动主观延伸了《乞巧》这出戏。《乞巧》这出戏本身并不是悲剧,而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乞巧节这天,两人对天许愿,希望两人爱情能天长地久,矢志不渝。

虽然《乞巧》不是悲剧,但由于读者对这场爱情最终悲剧的发展线索过于熟悉,所以自动带入进去,自然就觉得元春应该也是卷进了政治漩涡,其实得出结论的思路并不严谨。

我们把这样的思路,放在林黛玉身上,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元春点的第四出戏是《离魂》,庚辰双行夹批注:《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梦中遇见情郎,从此郁郁寡欢,最后病死,被葬在了梅花庵。多年后,现实中的柳梦梅路过此处,和杜丽娘的幽魂再遇,最终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元妃点的《离魂》这出戏,就是杜丽娘思念情郎,最终病逝的那部分内容,这恰好就跟林黛玉思念宝玉,最终泪尽而逝的结局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杜丽娘能死而复生,林黛玉却是真的死了。

如果按照上述主观延伸的解读方法,僵硬地去理解批语的内容,那岂不是最终林黛玉要揭棺而起,跟贾宝玉重新在一起,成就一段幸福婚姻不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黛玉痴魂惊噩梦

但我们都知道,林黛玉不可能复活,《红楼梦》真要是这么写,那就成了才子佳人式的大滥书。

因此,关于元妃的那出《乞巧》,我们也不能机械僵硬地去理解,而要把重点放在《乞巧》这出戏本身,“乞巧”暗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短暂爱情,映射到元春身上,便是暗示元春眼下正在经历最辉煌的人生阶段,可最终她还是要走向那个悲剧,但这个悲剧一定不是政治斗争,而是匆匆早逝。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关于元春的早逝,原著里的暗示很多,比如第二十二回元宵灯谜,元春的谜底是炮竹,一响而散。

猜完这个灯谜,连父亲贾政都察觉出不对来,觉得这个灯谜非常不吉利,晚上回家后,贾政长吁短叹,久久不能入睡,庚辰双行夹批在灯谜处,更是写下批语: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批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元春的悲剧在于寿短,她并没有遭到迫害,只是单纯的早逝,如果元春是死于政治斗争,那批语里的“奈寿不长”四字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批语的意思显然是说元妃早死,导致贾家过早失去了政治靠山,字里字外的意思,分明是说元春直到去世前,地位仍然正常,没有发生过变化。

而随着元妃去世,贾家的政治势力也会随之倒塌,进一步催化贾家的崩溃。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曹雪芹设置的伏笔来看,元妃的去世一定非常突然,很可能八十回之后,马上就要迎来元春的悲剧,她恐怕根本没有机会怀上子嗣,就骤然去世了。

当然,关于元春的问题,远不止如此,比如判曲里的“望家乡,路远山高”,以及判词里的“虎兕”“虎兔”的区别,这些内容,不红君之前已经有过解读,此篇文章就不赘述了。

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