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饰】:

在女女性项饰这个分类中,包括箔项饰、链项饰、项坠。咱们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开始。

隋代金项链

这条项链是由28个金质球形饰组成,球饰上各嵌有10颗珍珠。金球分左右两组,各球之间系有多股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链两端用一金钮饰相连,金钮中为一圆形金饰,其上镶嵌一个刻有阴纹驯鹿的深蓝色珠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饰】:

女性在古代佩戴在手上的饰品,主要是戒指和手镯。

在古代,古人以镯定情,结婚时更有“无镯不成婚”的说法。

在古代,其实镯,不叫镯

“镯”字,最早在商周即已出现。

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镯字:“镯,钲也。从金,蜀声。”

也就是说镯即是钲的别称,在当时并不指首饰,而是指一种乐器,形状似钟,以金属制成,古代军队在行军时用以击鼓。

“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金镯击鼓,以金铙止鼓”---《周礼·地官·司徒》

而“镯”字和首饰绑定,更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宋元时期,这种腕臂上的饰物,才被称为“手镯”、“镯子”、“镯头”。

“在日藏小儿手镯一双,妇人金耳环一对。”---南宋洪迈《夷坚志》

那之前人们都怎么称呼这种饰物呢?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 三国·曹植《美女篇》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 唐·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历史文献中可能会见过跳脱、条脱、腕阑、臂钏、约腕、约臂、手环、臂环、腕钏等名词。

没错,这些名词实际上指的都是同样的物品:手镯。

宋代 金首饰(七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金壁钏金镯 西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时期曹操的秘书繁钦写了首《定情诗》,诗中提到的“绕腕双跳脱”说的便是这种饰品。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繁钦《定情诗》节选

到了唐代,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唐代的女性也更加注重装饰自己,手饰的样式更加精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金手镯

这一时期的手镯称为腕钏、臂环,不仅造型上多样,戴法也更多样。构造上也更加的复杂,出现了在镯身上装有铰具或活轴,以便开合的精巧臂环,不过十分少见,仅为高等级人群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这个,唐 镶金玉臂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这种臂环臂钏,也随着唐宋的兴盛,逐步传到了欧洲,咱们来看几张图

佛像中的臂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18世纪也曾流行过佩戴于上臂的臂环,并有大量画作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臂钏还一个很妖娆的名字---缠臂金。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宋·苏轼《戏咏馓子赠邻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墓出土银缠钏

除了这类缠臂金外,宋朝的臂钏造型也十分多样,无论是制作材料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各种镶嵌宝石的手镯、金镶玉的手镯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了起来。同时,手镯在造型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有圆环形、绞丝形、辫子形、串珠形和竹子形等。

这个时期的手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手镯样式,以金银为主要材料,镯面上錾刻各式图纹;

第二种,是用银片冲压后弯制而成的,上面装饰有槽纹或花纹;

第三种,样式为开口设计,用金、银条锤扁后弯曲成环形,两端以较细的金银丝编成套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金手镯 安徽博物馆藏

到了元明清,这一时期的手镯开始向更加精致的方向发展。

元代时,流行一种叫做“连珠镯”的手镯样式,手镯为开口式,分为实心和空心。实心的手镯较重,空心的手镯较轻。

在手镯的两端装饰一对口中衔珠或不衔珠的龙头,寓意二龙戏珠,设计精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 连珠镯

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戴在腕处单圈称为“镯”,而戴在手臂多圈称“钏”的定义。

因明代程朱理学兴起,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女子不能再像唐宋时期那样露出粉臂,热烈奔放的臂钏逐渐消失,化成腕间轻巧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金镶宝石手镯

清朝时期,手镯细巧繁复的程度,达到了历史巅峰。

材料上不拘一格,使用金银、翡翠、玛瑙、碧玺、琥珀、玳瑁等珍贵材质,工艺上出现了少量的镂雕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金钱套纹手镯

除了镂雕的手镯之外,当时还出现的金贯珠镯、金螭头镯、金镶珠宝掐丝大手镯,金镶玉嵌珠宝手镯、金掐丝镯、金垒丝嵌珠镯、金八方镯等样式繁复的手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金质累丝点翠嵌珍珠“四龙戏珠”手镯

【衣饰】:

提到衣饰,主要的就是佩挂的物件,比如香囊、霞帔坠子,腰饰这三类。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有人认为,所谓“暗香盈袖”,指的就是当时女子藏于衣袖中的香囊。平时我们常说的香囊多是用锦缎制作,里面装入香料,可以系于腰间,比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却收藏着一颗由金银制作的器物——鎏金银香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金银制作器物的历史,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之悠久。到了唐代,由于唐帝国的强盛和中西文化的密切交流,使得金银器的制作空前繁荣。鎏金银香囊196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的沙坡村。高5.1厘米,直径约4.8厘米,为唐代文物,球身精巧雅致,通体为银质,外层鎏金,在上下两个半球上镂空雕刻着花鸟纹饰。球体外面还有一条银制的链子,以便悬挂或系带。

该香囊的球体外部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中间由合页相连,另一侧装有勾连,以便开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球内的内持平环,通过轴孔与小盂连接。当内持平环在水平位置时,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后轻微晃动而不会左右倾斜翻倒。但仅用一个持平环是不能避免香盂向轴的方向倾斜翻倒的。在香球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有两个圆环相连的。内外环的轴孔正好垂直,轴心线的夹角为90度。这样,香盂既不会前后倾斜,也不会左右摇晃。盂心随重心作用,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香料不会倾撒。这应该说是中国机械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

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室内帐中。同出共4件,体形大小基本相同,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坊制作的,年代至晚在8世纪中叶。

这种熏香用具,直径多在5厘米左右,但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器宽12.8厘米。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件则器宽18厘米、器高18.8厘米。关于其名称,《法门寺物帐》上谓之香囊,可见香囊未必皆由丝织品制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被迫在逃亡的路上赐死杨贵妃,并草草将她埋葬。一年多后,玄宗回到长安,密令高力士挖开改葬。据记载,当时的杨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杨贵妃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类金属香囊。

唐代的工匠总结前人的经验,制作出精巧的香球,奇思妙计,令人叹服。精巧华美的香具,彰显出浓郁的盛唐气息。香气缭绕中,一个王朝的繁盛与奢华依稀可见。

另一种,就是著名的鸡心坠,也称之为霞帔坠子。

帔坠是南宋墓葬中较为罕见的女性饰品,在墓葬的出土报告中多被认为是香薰类的饰品,后来经过研究被命名为帔坠。其形状多为水滴形或圆形,顶部穿孔,中间镂空,材质多为金银,并在表面刻有各式的花纹,因是系于霞帔下方的坠饰,故名霞帔坠子。

《宋史·舆服志》中描述:“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常服”即是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而非指日常服装。《三才图会·衣服》云:“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命服。”

  帔坠是因霞帔的穿戴使用而被制作出来的一种女性饰品,是宋代的新创产物,其初衷是为了实用。南宋的贵族妇女们在出席一些正式的场合时需穿戴霞帔。

为了能够让穿戴霞帔的妇女呈现出端庄、严谨、高雅的形象,古代人便制作出搭配霞帔使用的霞帔坠子,所以霞帔坠子的功能首先是确保穿戴霞帔的妇女在行走的时候,霞帔不会随空气的流动而摆动,其次主要是为了妇女在坐落、起身时确保霞帔能够平坦地贴附在衣服上且自由地下垂,不会产生褶皱,所以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了实用性外,作为女性饰品的霞帔坠子也有较强的装饰性。虽然霞帔坠子并不大,但是由于它佩戴于贵族妇女的正面,且與霞帔相连,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坠子的材质、造型、纹样也得到人们重视。从墓葬出土的霞帔坠子实物来看,南宋的霞帔坠子多制作精美,体现了南宋匠人高超的制作工艺。

宋代双凤纹金霞帔坠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时期,我国的金器制作得到极大发展。明代在宫廷设立了银作局,清代则设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帝后贵族制作金银器。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明清时期金器工艺繁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皇家化”成为明清时期金器的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錾花金饰件

咱们一路看来下,对女性金银器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精美的艺术背后是厚重的历史积淀,期待我们现代人,从古代挖掘更多的艺术灵感,创造更多的精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