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时,中国军队规模号称 100 万人,实际只有约 60 万战斗人员。

其中有17.5万装备现代化的新军,17.5万由各省建立的半现代化的地方新军。

地方新军成立于1907年,兵员来自于原绿营军、勇军和其他杂牌军。

还未遣散的5万绿营军和八旗兵混合军队中有7.5万受过西式军事训练。

此时中国军官总数约7万人,高级将领占10%,其中有约800人在日本学习过①。

军官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比老式军队都有大幅度提高,也较“以文领兵”时代军官的战斗素养大为提高。

总之,经过50年的西式化军事建设,中国有了一支丢掉冷兵器的37.5万人的军队了,完成这一改造军队的成就,比那些早期实现欧洲化的国家所用的时间都要长,付出的代价也大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军按照清政府的军队改造计划被分成36个镇(师),实际1911年时只部署了26个镇。

其中由李鸿章-袁世凯掌控的北洋军集团(6个镇)和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江南新军系列,是战斗力和素养较高的两个军事系列。

由于袁世凯善于结党营私,用小恩小惠扶植党羽,始终保持着对北洋军的控制。

袁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动物,加上在1898年曾经出卖过推行维新变法的光绪,使北洋军的军官在接受新思想方面弱一些,也有一些政治小组存在于北洋军中,如冯玉祥(1882-1948年)曾参加过一个小组的活动,武昌起义后,曾以管带之职(营长)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

或许北洋军受《辛丑条约》规定不得驻扎在天津,而只能驻扎在保定等较封闭的二级城市和小城镇,也是影响北洋军军官接受新思想较少的一个因素。

湖北-江南新军系列分散在南方各省,张之洞1909年去世后,彼此拥兵自立。

得益于张之洞重视军事教育,相较于北洋军技术教育素质要好,军官都是武备学堂的学生,士兵也大多有一定的文化。

重要的是,一批曾经派遣留学日本的士官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彼此之间的联系较紧密,也在留学期间接受过新思想,不少人与同盟会成员有着一定的接触,甚至本身就曾经是同盟会成员。

武昌起义的成功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周锡瑞考证,1905年在湖北黄陂应募入伍的96人中,有36人是廪生或秀才;另外还有一份40名参加新军的秀才名单,他们后来都成了革命党人②。

在叙述武昌起义过程中,我们将革命党人与革命者做了语义上的区分,那些同盟会成员且仍奉孙文为领袖的人以“革命党人”称之,具有反满意识并不再听从于同盟会的人被称为“革命者”。可以发现,武昌起义的主要成员此时应被称为革命者。而在当时的社会上普遍将从事反满秘密活动的人,均统称为“革命党”。

整体来说,此时中国军队的军官之间,基本上缺少凝聚力。

北洋军、八旗军和重要城市巡防营的一些旧军官,仍然保持着对清政府的忠诚,北洋军还保持着对袁世凯的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其他各省的新军中反满情绪也各不相同,即使反满情绪较浓重的广东、湖南、湖北等新军,也大多没有形成军官之间的普遍团结③,只是到了清政府晚期,由于张之洞吝惜人才之故,少数具有革命情绪的士官,在控制较宽松的湖北新军中得以留存,他们通过各类活跃的政治思想团体,渐渐的走上了联合之路,其中共进社和文学社于1911年9月的联合,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此次联合会议上,蒋翎武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在政治方面,刘公被推为总理。④

1911 年春时,湖北新军中革命者已有 20-30%,起义前增加到约 50%。

这意味着在武汉7000名新军中,有3000多名准备参加起义⑤。

而另一估计认为,武汉当时有7000名新军,1500名警察和1000名寻防营,革命党人大约为3595 人⑥;也有估计有5000名革命者。

周锡瑞提出,在湖北新军中大约有介于3000-5000人的革命者,是基本可靠的⑦。

这里说的革命者,指认同通过起义推翻满清的民族主义思想、且后来参加了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中的士兵或士官,与同盟会成员那些职业革命者有一定的区别,是一种特指。

【本文完】

注释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第 625 页。

②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第 186 页。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第 627 页。

④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第 501 页。

⑤参见: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第 217 页。

⑥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第 228-229 页。

⑦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第 217 页。

版权说明:本自媒体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本文的内容版权归作者居原氏所有,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本自媒体内容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自媒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