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背锅三千载,商纣一脉传
在历史长河的众多帝王中,周厉王实在是个值得关注的帝王,因为,自他开始,中国有了确切的年代记载,而在他之前,所有事件的时间节点,都是一笔糊涂账。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周厉王时期发生的“国人暴动”,定位于公元前841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国人”将暴虐的周厉王赶走,在实行了14年之久的“共和”,直到周厉王死在“彘”地后,“国人”又拥立了他的儿子继位,周王朝又重新转入正轨。
不过,这本来看似清爽的事件,有着很多理不清的地方,语焉不详之处太多,但是,因为年代远久,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极度缺乏,其中的臆测占有相当大的成分。
“国人暴动”是因《国语》中屡次提及“国人”不满而命名,而建国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出于政治的需要,官方是将这次暴动定位于“平民革命”,是一场平民阶层反抗暴政的伟大“革命”,是阶级斗争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是到了应该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随着一些文物的出土,对这一事件的过程,也逐渐地发生了转变,而对这一事件的主要角色周厉王,也有了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
对今人而言,这事件中的两个词是很有可考性的,尽管早有定论,却一直是含混不清,一是“国人”,二为“共和”。
西周的国都是镐京,大约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而来,亦是第一个以“京”命名的都城。
周厉王在周王朝12位帝王中排名第十位,他的孙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即与美女褒姒一起玩“烽火戏诸侯”游戏而亡国的帝王,周厉王叫姬胡,他的名声自古以来就很差,被认定是继夏桀和商纣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位暴君。
不过,尽管这前两位所谓暴君是世间公论,但从现有的资料可以认定,至少这商纣王肯定是被冤枉的,是如隋炀帝一样,是被过分抹黑的帝王,而周厉王同商纣王一样,因一次莫名其妙的“国人暴动”,而成为周王朝亡国的背锅侠。
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这是因为周厉王跑去了一个叫“彘”的地方故名,大概是在山西临汾一带,在那里生活了14年的时间后死于斯,终老也未能回到故土,他死后,人们立他的儿子姬静,是为周宣王。
何谓“国人”,就是指居住在京城中的平民,周代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廓,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
要知道,当时是奴隶制社会,有人身自由的平民应该是很少的,而有土地,有财产,有社会地位的平民肯定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十平方公里京城内的平民能有几人,就能将周厉王赶走,这个肯定是说不通的。
“国人”暴乱的起因,是周厉王重用了一个叫荣夷公的奸臣,不顾“荣公若用,周必败也”的忠言,听从了他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之策而引发的。
所谓“专利”,就是不准“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从而断了平民的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于是,厉王又派了一个叫卫巫于的佞臣来监视百姓,实行高压政策,迫害那些有怨言的平民,造成大家在路上见面,即使是熟人也不敢交谈的恐怖局面,这也是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
卫巫于,这是个什么鬼,从字面来说,应该是卫国的一名叫“于”的巫师,让他来监视民众,说明他是如后世商鞅一般的“客卿”,不知是也不是。
这其中诡异的是两点,一是专利之策损害了平民的利益,使得他们没有了生计,这个就有些不对了,《诗经》中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君主拥有天下,这山林川泽的收益归于国王,有错吗?
然而,话虽如此说,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就是将土地是分给了亲戚或勋贵,如果后来周厉王要将这其中的部分权利收回,势必会损害这些人的利益,必然会群起而攻之,这些,却是与平民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再有,“国人”是住在内城之人,应该是一群包括百工和商贾在内的工商业者,然而,平民是否是“国人”的主体,他们是否是以山林川泽为生,这个是大有可疑的,从直觉来看是不太可能的。
很多人是将“国人”等同于“平民”,似乎这些人是同古罗马帝国时的平民一样,有民主的群体,具有对国事的表决权一般,其实这是太想当然了,在中国的奴隶制时期,有发言权的,始终是奴隶主贵族以上的阶层,远达不到有诉求的地步。
所以,所谓“国人暴动”的主体肯定不是平民,所谓“国人”,即是奴隶主贵族,是周厉王将本来属于国家所有资产进行严加管理时,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从而联合起来,直接将周厉王赶走。
任何一次推翻现有政权的行动都必定有首领、有目的,有引发之原因的,可是,我们从“国人暴动”中是完全看不见诱因的,只是反反复复地强调周厉王的残暴,缺少一个爆发的星火。
即使周厉王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对内倒行逆施、横征暴敛,那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据《史记·周本纪》所言,只有一句话:“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也就是说,这些人是隐忍了三年。
然而,暴动是不可能在没有领导人的情况下,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生,而且,在周厉王跑路后,人们在四处搜索周厉王的太子,想一并杀害,这显然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绝对不是平民百姓所关心并努力实施的方向。
如果不是召公保护太子,用自己儿子交出去顶替,演绎了一出更早期版的《赵氏孤儿》,太子肯定就被杀死,也就没有后来的“宣王中兴”了。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次暴动的主体,就是统治阶层中的士大夫和贵族阶层,他们因为与周厉王的分赃不均而不满,遂引发了这次暴动,很大程度上,我认为其直接策划人,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周厉王被起跑后,就是所谓的“周召共和”,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三千年前的一个名词,就如同穿越了一般,很现代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直以来的“共和行政”,是指周厉王被赶跑后,由“国人”推举的周公和召公二人共同主政,但是,根据近代出土的文献可以看出,这是错误的,真正主政的,是一位叫“共伯和”的人,也被称为“共和”,也许,他就是发动这次“国人暴动”的主谋。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共和行政”其实与三人均有关,共伯和是名义上摄行王政,而周、召二公则是实际上真正的执政掌权者,但这也缺乏确凿的佐证。
周厉王肯定是被黑了,因为,事件的原由不清不楚,很多矛盾之处,如召公作为后来的执权柄之人,如何会将自己的儿子献出来平民愤,这从哪个角度也是说不通的。
周厉王将原来手握大权的周公和召公罢黜,废弃了“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了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些人,也许这些被重用之人是草根阶层,这明显是有违所谓“祖制”的,遂引起这些“旧章旧臣”的严重不满,群起而攻之,才使他成为继商纣之后的又一暴君。
这只能说,周厉王能如后来的秦孝公重用商鞅一样,勇于革新,敢于用外邦之人,通过土地国有化的进程来削弱贵族势力,增加王室的收入,这些改革,实际上是拉开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序幕,是对春秋之后政治制度有重大影响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周厉王肯定是个悲剧人物,后世也给他上了这个“厉”的恶谥,而他的悲剧只是太操之过急,对可能发生的暴乱缺乏准备,遂酿成大祸,身死异乡。
所以,将周厉王定位于暴君是有些冤枉的,他一如前面的商纣王,后来的隋炀帝,好大喜功,开疆拓土,用力过猛,行高压之势,强力封堵民众的舆论,最终被一些心怀不满的公卿所利用,发动叛乱而出逃外邦,并被后世成为暴君的典型。
对此,后世很多史家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不挑明了说,他们可以跟着说李世民的英明伟大,而不会去为隋炀帝平反,因为,那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何必要为大家心目中的固定形象喊冤叫屈,陈世美和潘仁美被冤枉,多大点的事,值得去翻案吗?
总体来说,这一段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至少现存有三种版本,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叙,与《竹书纪年》的说法就完全不同,而周厉王暴君形象的来源亦主要为《史记》,但一直以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是对周厉王功绩的赞誉之辞,当然,这其中自我吹嘘的成份肯定是有的。
但是凭感觉,我认为《竹书纪年》要靠谱许多,因为,司马迁的那个周幽王抱着美人 “烽火戏诸侯”,也太戏剧了些,我是根本不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