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20日,出伏,

意味着炎热的夏天要结束了,

接下来,是爽朗的秋。

电影《蓝色大门》中有句台词:

“可是,夏天都快过完了,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不止夏天,每个季节的离开,

都是这样的悄无声息。

好像不知不觉,

丢失了很多季节。

总是在手机的提醒中,

或是日历的数字里,

大梦初醒,恍然大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感性一点,感知季节更迭

现代人的思维太理性了,

感知时间流逝,

凭借分秒必争的时钟;

感知季节变化,

依靠隔着屏幕的新闻。

因为仪器足够精准,

生活变得愈发高效迅捷。

而人的感知力,

却因此退化,变得迟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这夏尽秋来,

我们需得从手机中确认,

而古人,

则因一片树叶笃定。

宋朝诗曰: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正是因为没有技术的加持,

僧人无从判断时间的流逝,

于是将目光着眼于一花一叶,

方才有这“叶知秋”的雅情。

现代人无需数甲子,

手机日历会精准地在每个节气,

发出适时的提醒。

接下来,是铺天盖地的“仪式感”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人们以此,宣告夏天的离开。

秋天的叶子,从宋朝落到今日,

未曾缺席任何一个夏秋之交,

人们却愈发不肯在意,

这些来自自然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人啊,

还是感性一点吧。

在井然有序的生活夹缝里,

偶尔感知一下自然,

看一看树上的叶何时变黄,

又何时凋落;

听一听聒噪的蝉鸣,

从何时变得嘶哑,又何时沉默。

夏天的离开,是恋恋不舍的,

走远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季节千年如一日的眷恋人间,

我们也该礼貌一点,

目送着他们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深情一点,因细微而悸动

画家蔡皋在她的笔记中写:

“我问你,有没有种过一株草?
我问你,有没有用心欣赏过一根草?
我问你,有没有心思描写过一株草?
我问你,有没有耽误过那株你种过,
但没有认真瞧过,认真瞧了,
却没有为他做一点什么的草?
我问你有没有种过文字,
有没有一种文字也是碰碰香?”

一连串的问号,问的我有些发蒙,

细读之后,生出些许愧疚。

我的确有那么一株草,

从最开始满怀欣喜的买它回家,

最后剩下一盆板结的土壤,

与枯黄的叶枝。

最初买它回家时,满心欢喜,

想象着亲手浇灌出的小草,

长出芬芳的花叶,茁壮的生命力,

为枯燥的生活,带来难得的惊喜。

可是最终,是生活的枯燥,

将生命力封杀在土壤中,

难得破土而出的嫩绿,

还是没抵挡得过数日的干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思之下,被忽略的“小草”,

又何止这一株,

只涂了个开头的数字油画,

只写了半页的字帖,

还有无数本只看了开头的书,

甚至很多个被搁置的出行计划。

现代人的半途而废,

是没有理由的。

无数个浮灰的物品,

躺在杂物柜里,

像儿时被抛弃的洋娃娃。

深情一点吧,

每一个走在生活轨道上的人。

像个小孩子一样生活,

与路过的野花野草打招呼,

为一株小草发芽而悸动。

就像毛姆所说的: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

从细微处欣赏一切,

那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细心一点,欢喜藏在俗常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寻找换季的衣服时,

从某个大衣口袋,掏出几块零钱,

那种欣喜的感觉,

比发工资那一天,还要强烈。

这或许,

就是小确幸的魅力。

这样的欢喜,

不是提前准备好的“水到渠成”,

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傥来之物”。

而是认真对待生活之后,

得到的一些“小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行走,

不顾身侧的风,不管头顶的月,

前方的未知,总是最为迷人。

但无数个“前辈”,

一次又一次的告知,

不要期待过高,不要跑得太快,

还是停下来,去生活之中。

文学创作中,有一方式,

叫做“通感”。

指的是是在描述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也就是:“以感觉写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这件事,

就该如创作一样,

不让理性占据上风,

而凭感受去感知一切:

视觉,去见证叶子由绿渐黄,

听觉,去探寻秋雨滴答进夏日的泥土中,

嗅觉,去感知夏秋之风的味道,

味觉,去品尝季节的暖汤,

触觉,去感受空气的由暖入凉。

当然,最重要的,

生活需要一颗心去感受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实秋有一篇文章,

叫做《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最后一句,我很喜欢:

“幸遇三杯酒美,

况逢一朵花新?”

我们应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