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二、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1)基本信任对怀疑(0-18个月),主要事件:喂食。

(2)自主性对羞怯感(18个月-3岁),主要事件:自主吃饭和穿衣。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主要事件:独立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主要事件:入学。

(5)角色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事件:同伴交往。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主要事件:爱情婚姻。

(7)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主要事件:养育子女。

(8)完善感对绝望感(60岁以后),主要事件:反省和接受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引导:0-18个月要喂饭,18个月-3岁自己穿衣吃饭,3-6幼儿园玩的疯,6-12小学努力学习,12-18岁中学交朋友,18-30恋爱结婚,30-60养孩子,60后养老】

三、评价

优点: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从整体上研究,而不是孤立的看待发展历程;其理论研究涉及了人的一生,为中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局限性:受弗洛伊德影响,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主要事件是否合理,是否合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恰当的教育能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恰当的教育却会导致危机发生,阻碍个体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引导:大家把手放一起:从整体来研究;手的上下有讲究:对发展起指导作用,按顺序发展;各处有各处规矩:理论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争议】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茨偷药”。通过被试的回答,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有两个阶段,被称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一、理论内容

(1)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励。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避免惩罚)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

(2)习俗水平(9-15岁),儿童力图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希望。

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为了人们的和谐相处)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以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为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1)要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德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儿童的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具体到每个人有早有迟。

(3)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三、评价

优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的心理发展。

缺点:其不足之处在于只强调了道德认知,没强调道德行为,而且被试以男性为主忽视了性别差异,随着时代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前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引导:箭头是顺着阶梯的:发展顺序是一定的,在相应阶段用相应方式能够促进发展;箭头在被一只手画的阶梯引导:有规律,箭头顺着手没有他自己的实践】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1)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所具有的特征,体现了全程发展观,充分揭示了社会性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教育教学要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一、基本观点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个体处于几个相互嵌套的环境系统之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将个体所处的环境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

1.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2.中间系统: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影响。

3.外层系统: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4.宏观系统:存在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此外还有时间系统,他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强调要将时间和环境结合起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理论优点

1.生态系统理论比任何理论对环境的描述都更为丰富。

2.生态系统更是发现了“环境”四大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3.强调环境的动态性。

三、理论缺点

1.只强调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忽略了遗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2.相比于埃里克森等人,布朗芬并未形成一套关于完整人类发展模式的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1.认知方式: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2.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①根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信息影响,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②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根据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思维特征,分为辐合型与发散型。

④根据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所采用的概念水平的高低,分为抽象型与具体型。

⑤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

教师要明确地适应认知方式的两类教学策略:一是匹配策略,采用与学生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二是失配策略,采取学生缺乏的认知风格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弥补性的教学。

学生认知风格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各种教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引导:遛狗有人遛狗和狗遛人:场独立场依存;狗狗见到陌生人有的不怕有的狂叫:沉思型冲动型;老狗沉稳小狗闹腾:复合型发散型;哈士奇饿了嚎边牧饿了把饭碗叼过来:抽象型具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