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前,黑板君跟朋友们吃饭,里面有一位碧桂园的朋友。这位朋友席间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碧桂园也躺了,你们怎么看?

听到这个问题,大家内心多少有点翻腾。在当下,房企遇险已不是新鲜事,但对于行业来说,倘若碧桂园这样的龙头倒下,则意味着行业剧变,与恒大的坑形成“1+1>2”的负面叠加效应。

无奈一语成谶,碧桂园成为了近期的热门,原因自然是——即将爆雷。

无法兑付两笔美元债利息,被催促缴纳13.7亿元土地出让金,杨惠妍辞去增城市碧桂园物业董事长职务……

图源:百度股市通

连串负面引发资本市场反应,碧桂园股价累计跌超30%,目前总市值仅剩270亿港元。碧桂园物业子公司也累计下跌近13%,总市值仅剩251亿港元。

随后,更重磅的是半年业绩预告,上半年碧桂园预计净亏损约450亿元至550亿元。

8月11日,董事局主席杨惠妍与总裁莫斌,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管理层致歉文章,对于近期公司出现较大亏损和流动性压力向外界致歉。

管理层在文章中表示:“公司整体经营压力有增无减,面临自创办以来的最大困难。我们感到非常内疚,不管有多少理由,确实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碧桂园公众号

对于碧桂园背后的杨氏家族来说,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年初时,杨国强曾经在集团年度工作会上这样说:“两个月前我们还在黑暗的隧道里穿行,两个月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隧道口的一些曙光。”

估计是乐观判断形势,今年3月的第一天,68岁的杨国强把几千亿的公司交棒给了二女儿杨惠妍。

但没想到,杨惠妍上任后,面对的却是碧桂园最大的一次困难。

事实上,目前来说,碧桂园还未真正意义上爆雷,而网上对于应不应该救碧桂园争论较多。但实际上,即使要救碧桂园,难度也极其大。

01

救还是不救?

1992年碧桂园成立,31年后,按公司的说法是,从偏安一隅的乡镇企业变成了世界500强。

从今年1-7月销售业绩来看,中指院数据显示,过千亿的民企就3家,碧桂园、龙湖与滨江,这三家目前都未出现违约的情况。

就此前出清房企的情况来看,如果出现违约,并不会马上破产清盘,而是逐渐衰弱,不断恶化。因为信用违约,会让融资以及销售出现更加艰难的局面。

因此,大部分此类房企一方面会选择甩卖资产,但这些资产价值在市场上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会选择保存一部分,以此来完成交付。

但类似碧桂园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不会走到这一步。

而且这几年,碧桂园的经营相对是稳健的。在淡化了高周转过后,也没有进行更多的多元化,博智林机器人一部分业务为建筑机器人,属于房地产产业链条。

此外,看齐三条红线的标准,通过瘦身,去年底碧桂园已完全不踩线。

数日前,碧桂园刚庆祝连续7年入围世界500强

多年来,碧桂园稳居房企第一,由于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甚多,品牌知名度非常高,它的倒下无疑让行业信心受到巨大打击。而且这几年,碧桂园的经营相对稳健。

不过,也有观点不这么看,碧桂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杠杆的功劳,在一段时间内体量急速膨胀。所以如果拉一把碧桂园,那其他没有经历过高周转的房企怎么看?是否会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大而不倒,是不是许老板的配方?

因此,黑板君看来,救不救这个问题背后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去回答。

第一,哪些值得去救?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救?

第二,房地产底层逻辑已经改变,即使救得了眼前,救回来了又能走远?

第三,如果存量市场无法容纳,剩下的房企要怎么办?

02

还能不能救?

虽然说,碧桂园半年亏损450亿-550亿的数字,相比恒大还是小巫见大巫。

但碧桂园可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房企,去年虽然净亏损60亿,但是去年上半年还是盈利19.1亿,而2021年净利润410亿,2020年净利润541亿,2019年净利润612亿……

可以说,虽然公司发展情况随着房地产市场波动,但终归还是盈利,为何到了2023年,情况会如此急转直下?

根据碧桂园公告的说法,净亏损是由于房地产行业销售下行的影响,导致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物业项目减值增加以及外汇波动造成预期净汇兑损失所致。

归根到底,还是房子卖不动了。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7月份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504.3亿元,单月业绩规模创近年新低,且同环比双降,环比降低33.5%、同比降低33.1%。

而碧桂园7月单月实现权益销售金额121亿元,连续第四个月环比下降,同比下降幅度高达60%。纵观2023年1–7月,权益销售金额也仅为1408亿元,同比下降35%。

“交付”是碧桂园近年宣传的重点

房市降温,出生率下降,三四线房市最受影响,而碧桂园一直重仓三四线城市投资,2022年三四线占比达到64%。

虽然今年初,杨惠妍提出,碧桂园要转向一二线和三四线“五五开”的布局,但调整需要时间,从碧桂园最近的连番市场负面传言和亏损预告来看,碧桂园这关可不好闯。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62家上市房企披露半年报预告,其中38家公司亏损,行业局面不言而喻。

8月10日,碧桂园公告发布了四大自救措施:

一是全力以赴保交付,目标2023全年总交付近70万套房屋。

二是积极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公司将与各持份者沟通,并考虑采取各种债务管理措施,以保障公司的未来长远发展,为各持份者保存价值、维护利益。

三是保障经营有序开展。截至2022年年底,碧桂园净资产约人民币3096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约人民币12083亿元,将通过盘活沉淀资产,精简组织、减少开支等方式改善经营效益。

四是成立由董事会主席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高效决策、有力推进,努力渡过难关。

可以说,碧桂园在出险后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至少没有躺平,但自救希望大吗?

03

能否自救?

在公告中,碧桂园提到,公司将积极贯彻7月24日的会议精神,充分用好“民营经济31条”“金融16条”等有关政策,这说明在期盼政策变动能让楼市回暖。

根据报道,7月24日的会议提出,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有关部门也召开企业座谈会,强调“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

北京、深圳、广州三城市先后发声,表示将抓紧落实会议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目前来看,下半年楼市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松绑,但是否能刺激到实际销售增长,碧桂园还能不能等到,稍微思考就知道难度极大。

要知道,引发此次危机的两笔美元债利息,仅是利息而非本金,而碧桂园都还不起。

接下来,碧桂园的短期债务还高达937.08亿,一年期以上债务1775.99亿,总有息负债余额为2713亿。

可以说,这个近千亿的短期债务,可能是接下来的难关,特别是9月2日,还有余额高达39.4亿的私募债。

其实从去年开始,碧桂园便千方百计进行融资,但今年以来,碧桂园融资进展变得极其困难,比如4月末宣布中债增发延后至5月,8月初又临时取消23.4亿港元配股筹资等等。

如果融资不畅,销售受阻,那么到期债务还是会拖垮碧桂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融资”也是碧桂园的重点 图源:官网

当然目前看起来,碧桂园去年底净资产还有约人民币3096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约人民币12083亿元。

碧桂园从去年开始就不断裁员精简架构,也没有较为夸张的多元化,总体来看,即使出清,也远没有恒大那么夸张。

目前对于碧桂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债务重组。有机构人士透露,碧桂园在筹备债务重整,已聘请中金为财务顾问,主导重整事宜。

债务重组可以让公司以有限的资金用于维持公司稳定经营,保障交付,保障民生,就像旭辉、富力、融创等房企之前操作的那样。

通过债务重整,以时间换空间,让碧桂园可以专注于经营和自救,说不定还能让合作伙伴、供应商、购房者不受到重大影响,但几率很小。

不过,也可以看到,倒下的房企里面,没有一家能够真正意义上回魂。

在碧桂园致歉信的后面,排名第一的评论是这样说的:“把老百姓已经买的房子好好建好,别烂尾,别跑路,比什么都强。只有你们碧桂园把做好房子的态度展露出来,才会有新一批的人敢买碧桂园,才不至于资金链条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