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非常讨厌他的儿子们。这种厌恶感在他任命的太子朱标从陕西旅行归来并患病去世后变得越来越强烈。

他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但无论是有文采、有诗意的庆王朱伟,还是勇敢的宁王朱全,还是阴险狡诈的秦王朱熹,就连最相似的自己燕王朱棣,他甚至不太喜欢。

他只喜欢他的大儿子朱标。

但朱标只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过客,仅仅36年后就去世了。

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

朱允炆与他的父亲非常相似。父子俩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正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复杂,但概括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仁”。

所以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他和朱家所有的皇室贵族完全不同。他温柔、善良、友爱、体贴仆人,几乎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优良品质。

如果不是父亲突然去世,朱允炆可能与王位没有任何关系。

但偏偏他的祖父朱元璋从一群叔叔中挑出了自己,把他放到了皇太孙的位置上。他成为明朝皇帝的唯一继承人。

(建文帝朱允炆)

很奇怪,真的很奇怪。

起初,朱允炆的叔叔们感到很奇怪。老人并不是没有儿子。他怎么能让自己的孙子继承皇位?就算你爱吴吴,更喜欢朱标,对了,朱标的儿子,你不做这样的事吗?你跳过一堆儿子,专门给你孙子安排的,你不地道。

其次,那些非常了解朱元璋的文武部长们都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真的太了解朱元璋了。

这个残忍、无情、甚至暴虐、捉摸不透、捉摸不透的大明帝国拓荒者,为何会选择一个与自己气质完全相反的人作为皇位继承人?

至少,朱允炆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他的子孙众多,朱允炆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比朱允炆优秀的人还有很多。

这些人中最奇怪、最令人费解的就是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

他的心情很复杂。

朝中两国部长,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承认朱棣这位英俊少年,有颜值有才华。

但朱元璋对他充耳不闻。朱标继朱允炆之后坐上了王位继承人的位置,但还没轮到他。

朱元璋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对父子身上,却几乎没有看朱棣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祖朱棣)

无论怎么比较,我都比这对温柔柔弱的父子强。为什么我永远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为什么力量的天平总是向朱标和朱允炆倾斜?

你可能会说,朱标和朱允炆都是嫡长子,“有子孙就有子孙,无子孙立长辈”是基本的继承制度明朝的皇位。(朱允炆有一个哥哥,但英年早逝。)

诚然,朱标和朱允炆都是长子,但这并不是朱元璋选择他们作为大明帝国继承人的唯一原因。

回顾朱元璋的一生,从元末大乱,战乱爆发,群雄并起,他一路奋发图强,起起碗来,灵活成王,成为明朝的建立者。皇帝,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生与死的选择,战争的磨难,血腥的屠杀,华夏这片曾经拥有无限生机的土地,在新旧王朝的更替中已经满目疮痍。

乱世需要的是一个果断的君王,比如宁王朱全、燕王朱棣。

但如今天下已定,黎族人民刚刚摆脱水深火热,国家和人民要的不是第二个杀人打仗的朱元璋,而是一个仁慈的君王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心。

朱标是这样的仁王,朱允炆也是这样的仁王。

失去爱子的朱元璋并没有被悲痛淹没,而是握住了孙子朱允炆的手。

(故宫)

他要把明帝的遗志传递给朱允炆。

当然,朱元璋在把朱允炆推上王位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他担心年轻的朱允炆无法管理那些追随他打天下的大臣,于是开启了屠杀模式,屠杀英雄。

他担心天下定了,又怕再有骚乱,所以将儿子们托付到各地成为诸侯王,让他们使用结界之力以保卫皇权。并且特别注明,如果未来朝廷出现奸臣,藩王可以带兵进京,帮助皇帝“侧清”。

深思熟虑的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朱允炆将来能顺利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二当家。

从某种角度来说,朱元璋无疑是自私的。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和朱标)

他非常宠爱自己的大儿子朱标,朱标去世后,他又将这种宠爱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或许他早就明白朱允炆年轻不成熟,根本无法承担起明朝这艘大船的运作,但他还是固执地将明朝交给了朱允炆。

原因可能是,朱元璋之死朱标终究让人难以理解。

公元1398年6月24日,一代传奇皇帝朱元璋走完一生,与世长辞。

同年,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正式开启皇帝生涯。那一年,他只有21岁。

年轻的新皇帝朱允炆登基了。

他很年轻,身上还保留着常年受儒家教育熏陶的读书人的感觉。

他温柔、温柔、善良、善良。虽然他没有政治基础,也没有治国经验,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的野心。

因为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充满自信,他充满希望。

新皇帝登上王位,自然要组建新的人事团队,因此朱允炆将年轻时教他读书理解的三位大师视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服务员说起了方晓茹的事情。

这三个老者的年龄加起来大概有近三百岁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僵化保守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代表和大师。他们告诉朱允炆,别担心,老人们会带你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晓茹)

在三叔的指导下,朱允炆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政策和改革的结果或许并不理想,但皇帝希望让大明江山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初心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朱允炆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尊崇儒家和大义,立志做一个贤明仁慈的君王。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说不定朱允炆就会成为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皇帝,留下一代又一代的佳话。

但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研究和当时三大儒家的不断教导下,朱允炆逐渐变成了一个书呆子。

这个年轻的皇帝心地善良,想法很多,但都只是纸上谈兵。他的大部分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儒家思想是仁慈的,但在当时,不适合治国。

但朱允炆只有一件事做对了,那就是斩断封建宗族。

朱允炆很善良,但他不是傻子。

全国自立的藩王太多了。第一,他们来到皇室,第二,他们来到他们的叔叔那里。朱允炆非常担心他们日益增长的权力会影响他的地位。

于是他开始了漫漫的削藩之路。

虽然这些诸侯国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本着国王要大臣死,大臣也得死的原则,一切都很顺利。

因为对于皇帝来说,削藩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用一些奇怪的理由来陷害、定罪这些诸侯王,瓦解他们的势力。

周王朱熹、代王朱珪、项王朱白、齐王朱玉、闽王朱魏都被朱允炆拳打脚踢。

(周王朱熹)

这些封臣叔叔或许没有什么大过错,但为了朱允炆集团的利益,为了让年轻的皇帝高枕无忧,避免后患,只能被迫牺牲。

封建领主的减少迅速而有效,但很快就遇到了阻力。

这个抵抗者就是在北京的燕王朱棣。

如果说历代诸侯王都是待宰的羔羊,那么燕王朱棣就是一只永不屈服的猛虎。

当诸侯被砍到朱棣的时候,朱棣就反目成仇了。

他表现得很利落,因为很多年前他就因为没有引起朱元璋的注意而窒息。朱允炆即位后,更是不服气。

朱棣太不满了,我是燕王,大才子,你朱允炆不过是个臭小子,怎么敢砍我?

之后的故事就简单多了。

朱棣从北京起兵,打着“清帝一方”的旗号,发动“靖难之战”,轰轰烈烈的叔侄之间的皇位争夺战开始了。

事故不断发生,这一切根本超出了朱允炆的处理能力。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儒家文化的知识海洋中度过的,这里对于学生来说是圣地,但对于皇帝来说却是一坛蜜。

战争开始了。

(荆南之战)

朱允炆也开始了他的神奇操作。

失职——找到李景隆带兵,结果朱棣没两天就拉肚子了。

优柔寡断——他一方面想彻底铲除燕王朱棣的叛军,另一方面又在意自己和朱棣叔侄的关系。

没有意见——面对战争,我太多听取了三位长老(黄子成、齐泰、方孝儒)的意见。

朱允炆军力是朱棣的三倍,四方太平,天下人民依附。这原本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精彩、不可思议。

看似威武的朱允炆却被朱棣打得打来打去。他一次次被击败,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公元1402年6月13日,只有一城的燕王朱棣成功叛乱,从北到南征服了原本属于朱允炆的明帝国。

朱允炆输了。

输给了朱棣的奇迹。

南京攻破之日,皇宫内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失踪,成为历史之谜。

“火从宫中起,皇帝不知烧到了哪里。”——《明史》

这一天,距离朱允炆登基仅过去四年。

12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为人民卖命,却换来了他统治事业的分崩离析和彻底崩溃。

朱允炆做错了什么吗?

但是他哪里错了呢?

他仁慈谦逊,对待臣民礼让有节,他仁慈宽厚,待人宽厚宽厚。

不酗酒、无色欲,无不良嗜好。他正在认真守护着祖父朱元璋留给他的世界。

即使他不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宗、宋祖,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不仅不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他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点智慧的皇帝。。

(儒家)

但他还是失败了。

因为本质上,朱允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想要实现的理想和抱负以及他心目中大明帝国的模样根本不存在。

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儒家思想是中国的经典。谁说儒家不好,我就着急。

但遗憾的是,朱允炆的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他。

任何时代都有朱允炆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而任何时代,无情的现实和残酷的命运都会压垮理想主义者。

朱允炆没有输给任何人,他只是输给了自己。

一切都结束了,帝国将要改变,它的辉煌将不复存在。

有人说朱允炆没有死,他一直在逃亡,他一直在催促自己东山再起,但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燕王朱棣的治国能力比他自己的要好得多。李远比自己手里的实力强大,所以他松了口气,从此退居乡下,默默死去。

这个账号只是一个传说,甚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但我相信朱允炆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因为他虽然懦弱、迂腐、缺乏大才,但一定是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