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一位老汉揣着 2600 元要给儿子“娶”媳妇,人贩子叫价 2700 元。谁料,女孩扑通跪倒,哭着说:“大伯,我还有 50 元,求您把我买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幸被拐

女孩叫郜艳敏,1976 年出生在河北一户贫苦人家,从小热爱学习。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穷,便辍学打工。

1994 年,端午节前,她在车站买票,打算回家看望父母。这时,两个女人自称是附近工厂的工作人员,来车站招工,问她想不想找工作,一个月工资 1000 多。

涉世未深的她,听后很高兴,当即决定去面试。女人帮她提包,她跟着女人上了一辆车。一想到,很快就能看到厂房,她心里有些激动。

不承想,女人却带着她走到一片小树林,她顿时感觉不妙。还不等她回头,她就看到三名壮汉朝她跑过来,而那两个女人也跑了。

一位壮汉掐住她的脖子,亮出一把刀,凶神恶煞地说:“给你两条路:一条是死,我可以让你很痛快,一条是活,乖乖听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郜艳敏很绝望,可为时已晚。壮汉将她带到一间小黑屋,噩梦便开始了。

当晚,一位壮汉就侮辱了她。接下来的两天里,她见到三波人,可这些人都嫌她太瘦小,没将她带走。

为自保,求被“买”

第三天,一位老汉来了。

郜艳敏哭喊着:“大伯,求求你,救我”。刘老汉看着她,点头回应:“姑娘,我尽力。”

壮汉开价 2700,老汉说他只有 2600,双方交涉好一阵,各不相让。老汉走到她跟前,说:“姑娘,我回家取钱,改天再来。”

她一听,急了,她害怕刘老汉一去不回,也害怕再次遭到壮汉的侵犯,她只想早点离开这里,便哭着对老汉说:“大伯,我身上还有 50,求把我买走。”

最终,双方以 2700 元“成交”。

郜艳敏跟着老汉回家。郜艳敏透过车窗,看着重重群山,她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老汉姓刘,有 3 个儿子,郜艳敏是给他小儿子准备的。

次日,“丈夫”回来了。

晚上,刘老汉对郜艳敏说:“老三回来了,你睡他屋里。”她一动也不敢动,刘老汉又说:“你如果不去,那我就把你送回小黑屋。”

无奈之下,郜艳敏战战兢兢,来到刘老三房间。听到门外的锁门声,她再次绝望哭泣。

刘老三将她拉到炕前,说:“你不愿跟我过,可以跟别人过,我以后还可以送你回家。”彼时的她,已经不敢再相信任何人。

那晚,她蜷缩在炕上一角,彻夜未眠。

屡逃屡败

郜艳敏很长一段时间被关在房间里,即便后来走出房门,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她。

为了获取信任,她学会示弱、学着让自己变乖,并借机逃跑。

第一次逃跑,还没出村就被抓回来,还事后遭到老三一顿毒打。第二次,她好不容易跑了两里路,却被村里人撞见。绝望之际,她转身就跳进河里。

本以为可以一死了之,不料,却被救了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一个同龄女孩,抱着孩子来到她的床边,对她说:“认命吧,逃不掉的。”这个女孩是她的“二嫂”,和她有着相同的经历,只是比她早一年来这里。

或许是她真的“变乖”了,1995 年,在刘老三的陪同下,她允许回家“探亲”。

一进门,一家人便抱头痛哭。母亲的双眼已经哭瞎,父亲原本有浓密的黑发,已经变成稀疏的白发。

她问母亲:“能不能给刘老三 2700 元,让我留在家里。”可母亲却说:“他们要的不是钱,而是你。如果你留在家里,也很难再找个好人家。”

母亲的话,瞬间浇灭了她的希望之火。一个月后,她跟着刘老三再次回到那个伤心之地。

接下来的几年,郜艳敏如同行尸走肉般生活。在这期间,她生育两个孩子,经历两次轻生,后来在附近砖窑厂上班。

原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然而,1998 年的一天,村小学的校长找上门,她的生活再次发生改变。

找回价值感

原来,村小学与其他小学合并,高年级孩子要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低年级孩子体力跟不上,便安排在村里的临时教学点学习。但是这里太偏远,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

于是校长找到郜艳敏,希望她能担任教学点的代课老师。因为,初中毕业的她,是全村学历最高的一个。

郜艳敏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当代课老师的工作量不少,可工资只有砖窑厂工资的一半。后来,家长纷纷领着孩子上门求她。为了孩子们的将来,她心一软,便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如果这些孩子不读书,那么就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在家放羊,赚点钱,再去买媳妇,再生孩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老师,老师”孩子们声声叫唤中,她又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感,生活又有了新希望。

几年后,她成为村里人人尊敬的“郜老师”。公婆对她很好,丈夫也不再打骂她,就连村里唯一的电话,都安装在她的卧室。

她说:“我也想到山那边看看,可是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

2006 年,一位摄影师走进村里,偶然间认识了郜艳敏,并将她的故事发到网上,媒体纷纷上门采访,这是第一次,郜艳敏出现在大众面前。

那年,她被评“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她的故事还改编成电影。

原以为,故事已经结束。

谁料,2015 年,一位网友看完电影后,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认为她是最尴尬的榜样。

这一次,人们将她拉到“受害者”的位置,网友纷纷为她“伸张正义”,可同时,这也是撕开她的伤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义来临,可多年前的伤痛依旧在。当伤口再次撕开,带给她的是二次伤害。

她说:“这份正义来得太迟,我现在很好,想过平静的生活。”

结语

她经历屈辱和绝望,也曾有过放弃,但最终选择接受自己的境遇,以宽容和大爱回报深山里的孩子。用这份爱,找回了自己的价值,也照亮孩子们的前程。

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她的作为,令人感动。她的故事在告诉我们,即使命运不公,也要保持善良和宽容,你只负责精彩,老天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