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旧式妇女,如果不是嫁给鲁迅,那么后人谁也不会注意到她的存在。可是她虽然嫁给了鲁迅,却孤孤单单生活了一辈子,真不知道这段婚姻对于她内心来说,是该庆贺幸运还是不幸。

朱安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循规蹈矩,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没有进过学堂;而且还裹了足。这点倒也符合当时社会的好女子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原名周树人,)的祖上曾经也是官员,后来因为科场舞弊案受到牵连,家道就此败落。所以当时有人来介绍朱家的姑娘给鲁迅时,周家马上答应了。当然这只是周家老人的意思,当时他们并没有问过鲁迅的意愿。那个年代孩子们根本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1901年,鲁迅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家里准备让他和朱安成婚。而这时候的鲁迅受到新事物的影响,不愿意接受这段他不喜欢的婚姻,加上他拿到了公费去日本学习的奖学金,于是更加迫切的逃离去留学。对于朱家来说,女婿多学习也是好事,于是这一年结婚的事就拖了下去。

鲁迅毕竟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他大概也想过拯救这段婚姻,于是通过母亲传信,要求朱安放脚,进学堂学习。可是朱安家族是封建老顽固,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是逆天的大事,于是朱安继续做她的小脚乖乖女,安顺的学女红,学做饭。

鲁迅1903年从日本留学回来探家的时候,家里人似乎感觉到了不妙,他的变化太大了:不仅仅穿上了西服,而且还剪掉了辫子。但好在鲁迅此时并没有提出退婚,大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

周母(鲁迅母亲)对于这段她亲手包办的婚姻也很满意,女方出身也好,人也温顺,而且大自己儿子三岁,正符合当年的择偶标准——只是她对于逐渐长大的新潮的儿子的态度有些担心。

1906年,周母接口自己生病,让儿子回家探望。鲁迅听说母亲病了,当然要回来看望,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居然是一场让他挣扎了一世的婚姻。

鲁迅被人装了假辫子,穿上了结婚礼服。当时参加婚礼的人都怕鲁迅会当场发飙,没有想到鲁迅只是安静的举行了婚礼,安静的让人感觉奇怪。

朱安很爱慕这个才学过人的夫婿(尽管鲁迅从不承认她),她从心眼里希望鲁迅能接纳她。她知道鲁迅喜欢大脚,于是结婚那天把自己的小脚一层层包裹起来,穿了一双大鞋子。可是终归是不习惯,刚一下轿子,那鞋子便尴尬的从脚上掉了下来,鲁迅看了,更加的不舒服起来。

不知道他们度过了怎么尴尬的新婚之夜,只是鲁迅第二天就搬到了书房,第三天便又去了日本,他们的婚姻也就只是成为了一个符号。

鲁迅始终不愿意同朱安生活在一起,回国后独自在北京工作。只是后来随着生活的安定,接母亲来北京,和周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朱安也随着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安一直尽心尽力的侍奉婆婆和先生,希望鲁迅有一天能够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可是鲁迅也是痛苦的,他曾经想改变朱安,让他读书学习,可是朱安可以什么都为他做,始终不肯去拿起书本学习,就这样,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大,两颗心也越来越远。

鲁迅提过解除婚姻,可是对于受封建思想荼毒的朱安来说,离婚就是被丈夫所休,那是女人最大的耻辱,她宁愿这样守着这段可望不可即的婚姻,也不会离婚。她喜欢也尊重丈夫,哪怕只是默默的,被忽视的晾在一旁,她还是鲁迅的妻子,那也是幸福的。

她始终不明白,她的坚守其实也带给鲁迅很多痛苦。鲁迅知道自己不能爱她,也尽力的从别处补偿她。鲁迅在北京安顿下来后,接来了母亲,也接来了朱安。每次买东西有母亲的一份,也会有朱安的一份。他对她没有爱情,只有亲情,这段婚姻直接结果是给母亲娶了一个儿媳妇,而不是给他娶了一房太太。

鲁迅朱安似乎谁也无可指责,错的只是这断婚姻的本身。或许鲁迅也是因为这段错误的婚姻,才形成了他冷峻的文风吧。至于后来同许广平女士结婚,那也无可指责,他不能被这当年的错误耽误一辈子。

而朱安女士如果当初肯进学堂学习,做一个新式女性,会不会有一个另外的结果?或许她离婚再嫁人会不会更幸福一点?或许朱安女士根本没有感觉到她的婚姻是一场不幸,也为一生有过鲁迅先生为丈夫而骄傲呢?那些是与非对与错,只是别人的猜想,“子非鱼,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