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将领张煌言有诗云:“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在杭州西湖之畔,今日确有一座墓室,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这座墓穴,属于明朝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于谦。

有明一朝出了不少能臣,但这些能臣未必是贤臣。以张居正为例,一边变法,一边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

于谦则不同。这个曾经比谁都有资格“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谁都有资格当一个跋扈的权臣的人,终其一生都忠于大明王朝,忠于自己内心的儒家正统信仰。

他是诗人,是文臣,是将军,但唯独不是那个能讨得朱祁镇欢心从而活下来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谦画像

一、清风两袖朝天去:太过刚直的能臣

每一个时代的能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传说,于谦也不例外。公元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驾崩的同一年,西子湖畔的于家有一男婴呱呱坠地。

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文天祥对他说:

  • “我一生为大宋操劳,却不能拯救大宋于水火。大明再过数十载必有亡国之祸,我不忍华夏生灵再度涂炭,打算转世于于家,做于家子嗣。”

于谦剧照

梦醒时分,后院便传来婴儿啼哭之声,父亲由此为孩子取名为“谦”,取“以志梦中逊谢之意”。

传说自然有虚构成分,但于谦之父自小向他灌输忠义,要他以文天祥为榜样却是不假的。于谦自幼聪慧好学,且有凌云之志。

他与叔父之间有一千古传诵的对联:“今朝同上凤凰台,他年独占麒麟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麒麟阁

只可惜于家家风太过正直。于谦的成长环境教会了他正统的儒家思想,带给了他常人难及的诗书储备,培养了他的凌云之志,却唯独没有告诉过他:

  • 若没有唐太宗,魏征该怎么在朝堂上生存。

据《明史》记载,于谦不仅学识渊博,且身材高大,相貌出众。24岁的青年于谦以会试第一名的成绩前去参加殿试时,才学和相貌均高人一等的他本应受到主考官的重视与提拔。

但是,他偏偏在朝堂上“策语伤时”,被主考官故意压到了三甲九十二名。

于谦虽说不是视功名如浮云之人,却也把“为生民立命”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公元1428年,于谦巡按江西,发现南昌宁王府的官吏仗势欺人,肆意掠夺商人财物,当地官吏和以往来此巡察的官员均收受贿赂,对此充耳不闻。

唯有于谦给了南昌知府一个闭门羹。他虽没有能力法办朱家直系的宁王府,却将违法者揪出来予以惩罚。

在此期间,他还查清了当地的数百起冤假错案,将大量贪官污吏查处,大大整顿了江西吏治。当地百姓称他为“于青天”,为他立下生祠供奉。

明朝山西地图

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中显然是不讨喜的,但能力也是会被看到的。

果不其然,两年后明宣宗亲笔写于谦之名,破格将他由七品监察御史升为正三品兵部右侍郎,前去山西、河南两省赈济旱灾。

于谦遍历两省,访问大量百姓,全面审查每一条措施是否得当;下令灾情严重各县开仓放粮,不严重的则尽力控制粮价。

他还预见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设立惠民药局方便百姓看病买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河南地图

明朝的确是一个灾情多发的朝代。1441年,旱、蝗、霜三灾同发,农民颗粒无收,难民外出逃荒者甚众。

于谦奏请开官仓放粮,按照份额支给受灾情况不同的民众不等的粮食,有无力偿还者还可免除。

于谦治下的河南、山西两省有多安定?最直观的就是,在连年经历大灾后,百姓很少逃亡离乡,反倒是相邻省份每一年都有流民逃荒至此。

1445年,山东、陕西约有20万难民流落到河南,一旦处理不好就是大问题。于谦将他们编成里甲,拨给荒田,妥善安置了这20万流民。

赈济灾民

因连年受灾,明朝的财政一直比较吃紧。明朝初年吏治清明,皇帝俭省时还好些,到了正统年间,皇室、勋贵、宦官大肆掠夺土地、建立庄园。

百姓能耕种的地越来越少,但朝廷需要保持总收入不变,赋税因此大大增加。

唯有于谦,每逢灾年便上述请求减免当地百姓税赋。1440年时,大同府官员竟然以金银成色不纯为由,要求已经遭遇连年旱灾的百姓重新煎销金银。

于谦特别奏请,以米折银、银折金的方式,减小百姓的税赋负担。

部分明代税赋

若只是能臣,或许不会招致嫉妒。但于谦能力出众的同时,丝毫不媚上,连表面的功夫都不做。

正统年间太监王振权倾朝野,每年朝会期间,几乎所有官员都要向王振献银至少百两,献千两者才有酒食款待。

于谦不愿同流合污,每每进京只是两手空空。曾有同僚劝他,哪怕不愿进献金银财宝,起码拿一两样土特产“交际”。于谦挥一挥袖子说:“只有清风”

他还作诗一首,嘲讽这些人“本资民用反为殃”

奸宦王振

这样的性格难免被小人挟私报复,王振就曾多次试图置于谦于死地。

1446年,于谦被王振罗织罪名投入监狱,准备论斩。于谦一心为民得到了回报:

  • 山西河南两地百姓纷纷进京请愿,即便王振放弃处死于谦,将他贬职也没有让百姓满意。沸腾的民意让于谦最终成功官复原职。

二、会缚戎王献玉京:危难时刻的救世主

若明朝无土木堡之变,或许于谦会像海瑞一样成为官员清廉为民的代表。正是想要诬陷于谦致死的王振,给于谦送来了一次以“救世主”之名威震华夏,名垂青史的机会。

这个“机会”,实际上也只有于谦把握得住。

只有他在当时已经见风使舵、欺上瞒下惯了的明朝官场中,有魄力破开一切繁复冗杂的“关系”,仅以大明王朝的利益为最先考量,才稳定住了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木堡之变双方进军路线

这种不顾一切,是明哲保身之人绝不会有的。大明幸得于谦,没有重蹈宋朝靖康之变的覆辙。

于谦完全抛开一己私利,自身安危,用自己的性命,给大明王朝续了两百年的国祚。

于谦第一大胆之事,就是坚守北京,没有让明朝分成“北明”和“南明”。

在诸多大臣议论要逃跑,甚至有人拿出“星象有变”这种对古人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证据”后,于谦在朝堂上厉声道:“言南迁者,可斩也!”

于谦雕像

第二大胆之事,是安定住了朝堂上的大臣们。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王振已死于乱军之中,但朝中他的同党人数依然不少。

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诸大臣都向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请求族诛王振。

有王振余党不知死活,仍旧气焰嚣张地站出来叱骂群臣,被一群愤怒的文官当庭打死。另两名余党也被从内宫中揪出,乱拳打死,尸体悬于东安门外示众。

正处群臣激愤且理智基本丧失之时,谁能保持冷静?谁能安抚局势?

唯有于谦。他拦住了惊慌失措,想要退走的郕王,请他当庭宣布王振余党论罪处死,群臣无罪。既避免了日后有人拿这些人的死追究群臣之过,又成功整合、安定了混乱之中的群臣。

景帝朱祁钰

众大臣退走后,吏部尚书王直用力握住了于谦的手,感叹道:今天的事情,哪怕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国家此后只能依靠先生您了。

于谦所做第三大胆,也是为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事,就是扶郕王朱祁钰为帝,而没有以朱祁镇年仅三岁的太子朱见深为帝。

于谦不知道皇权旁落最为皇帝忌惮,日后朱祁镇若归来,必定会清算此事吗?

以他的智慧,绝非想不到这一点。但是,危难之际,国赖长君,这个道理他更懂,这个现实更加重要。

山河破碎风飘絮

三岁幼儿即位,即便名正言顺,也没有统领群臣、安定民心的能力。若于谦自己代行皇帝之责,恐怕与外戚、反对者之间的内斗又要耗费许多心力、许多时间。

因此,能够快速将散乱的大明整合起来的方法,就是让朱祁钰即位。

景帝朱祁钰并非昏君,但如果只有他自己,必定是支撑不住局面的。毕竟,他面对群臣骚乱时没有解决办法,只想着自己逃跑。

这样的一个皇帝或许聪慧,或许有执政能力,但骨头未必够硬,脊梁未必能挺得直。

京师守卫战

没有关系,景帝有于谦。当瓦剌骑兵兵临北京城下,哪怕是总兵官都坚持固守不出时,于谦作为一文官,身披甲胄亲赴石亨军中督战。

22万王师分列九门之外后,于谦下令关城门,以示背城一战的决心。

他不是不把将士们的生命当回事,他把自己都关在了城门外。他就是要向瓦剌骑兵展示明朝的战魂,要激起英宗被俘后明朝军队萎蔫的军心。

他要用傲骨与铁骨告诉敌人,也告诉城内的主和派、逃跑派和投降派:大明未亡,尚可死战!

于谦浮雕

瓦剌首领也先带着朱祁镇与明军对峙时,看到这22万明军先吃了一惊。同样的甲胄,相似的面孔,却是与土木堡20万明军完全不同的神与魂。

北京守卫战,于谦重塑明朝军魂。自恃兵强马壮的瓦剌在五天激战中屡战屡败,也先的弟弟死于明军炮火之中。

也先见军事上无法奈何明朝,只能送回朱祁镇,妄图让明朝内部起火。

朱祁镇画像

三、粉身碎骨浑不怕:皇室内斗的牺牲品

明朝皇室内斗的过程很迅速,没有给瓦剌重新进攻明朝的机会。但是,京师守卫战的第一功臣,救社稷于将倾的于谦,成为了这场内斗的牺牲品。

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的斗争说来是复杂的。两人都当过皇帝,尝过这天下至高的权柄是何种滋味,便不愿轻易放弃。

朱祁钰迎回朱祁镇后,一边将他尊为太上皇,一边软禁了他,将宫门锁灌铅,每日由小洞递入食物。朱祁钰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显然要再改明朝“正统”。

明宪宗朱见深

如果他的身体很好,或许就成功了。但是,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年仅30岁的朱祁钰病重倒在龙榻上几乎起不来了。

那些想要“从龙之功”的大臣们便有了二心,以石亨、张鞁和曹吉祥为代表的三人转而支持朱祁镇复位。

正月十七日早,五更天时,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复位矣!”

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这次发生在明宫的政变比当年唐宫的玄武门之变少了许多精彩。

更比之不上的是“变”后上位的君主:唐太宗留下了李建成麾下的所有能臣,朱祁镇则当天便下令逮捕于谦。五天后,于谦以“谋逆罪”被论处。

于谦之死插画

后来被朱祁镇宠幸的臣子们,大多是在朱祁钰执政期间位居于谦之下,见多了于谦油盐不进,深知若于谦为权臣,他们捞不到一点好处的奸佞之辈。

因此,这些人拼命鼓吹,要朱祁镇立刻杀掉于谦,否则“此举(指复立)为无名”。

于谦身死被抄家,但就连抄家的锦衣卫都对这位曾经的第一权臣的家感到心酸。

于谦先后拒绝过景帝多次封赏,依然居简陋之屋,家中仆从甚少。抄家之时唯有的值钱东西,就是当年景帝赏赐的盔甲和玉带。

太后知道后,犹愤浸心,整日茶饭不思!

那些坐拥“从龙之功”的臣子们,却无一个不是巨蠹。继任兵部尚书的陈汝言“未一年败,赃累巨万”。曹吉祥之后更是搞出了妄想改朝换代的“曹石之变”

曹吉祥画像

朱见深即位后为于谦平反,并说明英宗有悔意,倒未必只是托词。毕竟,失了于谦,朱祁镇面前再无能治世之人,只有欺上瞒下,中饱私囊的一群奸佞而已。

结语

“社稷为重,君为轻”,能够说出这话的臣子,在五千年历史上也没有几个。在明朝危如累卵之际,幸有于谦;于谦却不幸,没能为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皇帝效命,只能落得惨死朱祁镇之手的结局。

生时有祥瑞的于谦,死时也得老天哀悼。明史记载,处死他的那天:“阴霾四合,天下哀之”。

阴霾四合,天下哀之

生逢其时,却也生不逢时的于谦,没能得到最好的下场,却也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他实现了早年“独占麒麟阁”的梦想,实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清白来去,英名永存。

参考文献

《明史》

《西湖游览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