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7月21日至23日,由重庆市医师协会主办,重庆市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承办的2023中国江南心血管论坛(临床研究与新技术年)在重庆开幕。此次大会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殷跃辉教授担任主席,百余名国内知名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家及教授齐聚,共话心脏性猝死防治新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脏性猝死非常凶险,但也是可防可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在大会上,围绕“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资料及防治现状”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早期除颤是提高心脏骤停存活率的关键,早期预防性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

发病率高、抢救成功率低,

我国每天有1500人死于SCD

在美国成人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SCA(心脏骤停),每年SCA的发病人数为450000人,超过中风、肺癌、乳腺癌和AIDS所有这些疾病的总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有多少人发生SCD(心脏性猝死)?华伟教授在10多年前曾组织过大规模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10万,据此估算每年的心脏性猝死人数为54万,每天就有1500人死于这种疾病,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糟糕的是,国外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6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60%的人能得到救护车到现场急救,但是最后抢救成功的患者只有6.4%,以上数据在我国可能更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华伟教授指出,猝死往往是突然发生的,SCD从症状发生到死亡往往在1小时之内,如果发生地点在家里或公众场合,等到救护车赶到急救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这就导致患者病死率极高。

SCD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心室颤动,如果不及时除颤患者最后也难以存活。所以,对发现心跳骤停的第一目击者早期高质量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华伟教授表示,现在我国部分城市的一些公共场所,如机场、地铁、火车站等配置了AED,不过,设置还非常不足,知道如何使用它的人更少,这使很多患者失去了急救的机会。

被“忽视”的ICD,

除颤成功率高达99%

导致心脏性猝死第一位的病因就是冠心病,其次就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第三就是遗传性心脏病。华伟教授认为,在高危人群中,如已经发生过恶性心室颤动、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该预防性地植入ICD。一旦患者发生室颤,它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一般是20秒以内)除颤,除颤的成功率高达99%,ICD是目前预防SCD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这样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在我国应用得并不多。华伟教授遗憾地表示,“虽然我国从1992年植入第一台心外膜ICD系统,1996年植入第一台经静脉ICD系统,到2002年植入数量每年有较大的增长,2019年全年有6000多例植入,但总数相对还是比较少的。”一般来说,发生过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心肌病,有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的患者均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专家认为,他们中很多患者可能需要植入ICD。但是,由于大众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知识比较缺乏,对ICD也不了解,因而接受植入手术的比例很低。

华伟教授介绍,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ICD体积已经越来越小,手术也大大简化,一台微创手术,术后两三天即可出院。另一种植入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比TV-ICD发生感染的风险更低,更加适合于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的患者、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除了S-ICD以外,还有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EV-ICD、ISSD等多种系统。

防治心脏性猝死,

从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开始

心脏性猝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中国防治心脏性猝死的工作任重道远。华伟教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为了积极地推进SCD的综合防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两个学会共同发起了 “心脏猝死综合防治项目”的全国巡讲活动。巡讲内容包括SCD的方方面面,如院外急救、猝死的预防、高危人群的筛查、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心肺复苏、AED的使用、冠心病和心衰患者的有效治疗、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起搏器(ICD)的临床应用和规范化治疗等,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全国巡讲以及媒体宣传来推进SCD综合防治,提高人们对SCD防治的意识,让更多高危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拯救生命。

对于大众最关心的,心脏猝死该怎么防?华伟教授表示,无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遵医嘱,积极通过ICD/SICD植入等方式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除此之外,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学习徒手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抓住紧急救治的黄金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本次2023中国江南心血管论坛(临床研究与新技术年)为期三天,将围绕自主神经调控、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与起搏、临床研究方法与实践、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热点聚焦、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心力衰竭、护理、心源性猝死1.5级预防、中国医师协会血脂管理共识推广、中国房颤中心联盟房颤综合管理规范化巡讲等板块进行学术交流,碰撞灵感火光,引领心血管疾病诊疗新风向。

另外,此次大会将成立重庆市医师协会心肌病专科联盟、重庆市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临床新技术推广应用学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S临床研究网络等,还设有精彩的ICD-CRT案例大赛和临床心电能力大赛等。

上游新闻记者 周晋羽

编辑:牟小容

责编:黄蔷

审核: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