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他创业还要找母亲借3万块钱。二十年后,他打造了300亿市值的教育巨头,一跃成为吉林首富,他就是中公教育的创始人李永新。

中国的教育服务企业颇多,其中考公这个领域,就是中公教育的主场。每年中公教育通过为考公的学生提供信息、辅导等服务,年营收达到了91亿元,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巨头。

这样一个成功企业的创始人,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李永新创业屡败屡战,奋斗20年终成教育产业大鳄。本期创始人观察就来带大家走进李永新的创业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代人的创业失败

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殷实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国企员工,待遇相当不错,因此李永新也勉强属于最低一级的富二代。

不过富二代的生活没过几年,李永新就成了负二代了,原因就是他爱折腾的老爹决定下海创业,结果输的一塌糊涂。

在李永新读小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我国干部下海创业的浪潮,李永新的父亲便耐不住寂寞,将家里的一万多积蓄全部拿去做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仓促出手,行情不景气等一系列原因,李永新父亲的创业梦碎了一地,连带着一家人过上了拮据的负债生活。

或许正是逆境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一家人的生活从衣食无忧变成馒头咸菜之后,李永新的学习反而越来越好了。在1995年,李永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

李永新在北大读的专业是政府管理,将来的稳定出路自然是当公务员。1999年李永新本科毕业后,立即就被分配了一份6千月薪的铁饭碗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李永新也对这份高薪的稳定工作相当满意,但在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个难得的商机,便生出了下海创业的心思。不过李永新的心里还有一道坎,那就是自己父亲的遭遇。

父亲当年也是自以为发现了商机然后放弃铁饭碗创业,最后搞得一家人一起倒霉。虽说李永新从没因此埋怨过父亲,但这毕竟是前车之鉴,让他不得不谨慎。

竞争激烈的教育产业

在高新岗位工作数月后,李永新还是下定决心,下海创业。为了避免重蹈父亲的覆辙,李永新在创业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瞄准的创业方向是教育服务,也就是俗称的培训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李永新第一次创立了自己的教育公司。当时李永新几乎做足了一切准备,他找到了合伙人,摸清了客户群体,提前准备了各种教材,几乎每一环都做到了滴水不漏。

然而李永新的第一次创业却依然以惨败告终,原因则令人哭笑不得,就是他找来的合伙人居然中途跑了,然后直接导致投资商撤资,让原本发展的顺风顺水的事业直接被腰斩。

这一次,李永新只能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交友不慎,但他的结果比当初父亲创业失败时要好得多,至少自己没欠债,并且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李永新创业的信心并没有被磨灭,不过这时候他想要东山再起还有个小问题,那就是当初他攒下的创业资金已经被用光了。

为了重新创业,李永新先后找过朋友、银行,结果都没借到足够的钱。无奈之下李永新只能厚着脸皮回到了家里,找自己父母筹集创业经费。

好在李永新的父母相当开明,哪怕是家里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也对儿子再次创业表示了支持,果断拿出了3万积蓄交给李永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03年,李永新再次踏上创业之路,创立了中公教育。这一次李永新更加谨慎,规避了大部分风险,顺利地开始发展客户,很快就做到了收回成本,稳定盈利。

不过把公司盘活以后,李永新就发现自己遇到了瓶颈。新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产业已经颇为成熟,早在十年前,以新东方为代表的一系列教培企业就牢牢把握住了头部市场。

教育产业这方面很少有变通的空间,相互之间拼的无非就是师资和财力。想要和这些头部玩家争夺主流市场,可谓比登天还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李永新并不焦虑,起初他并没有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公司能够稳定盈利他已经相当满足,当一个二线的小老板也没什么不好。

直到他和老师一次偶然的聊天中,让他从竞争激烈的教培市场里,找到了弯道超车的路径。原来,李永新在创业后曾找到过自己以前的老师叙旧。

聊天中老师告诉他,近年来考公考编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既然传统的教培竞争激烈,不如尝试在考公领域集中发力,拿下这片蓝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师的一番话对李永新来说如同醍醐灌顶,他立刻拿出全部资源,在考公考编领域发力,包括获取资质、聘请教师、编辑教材等工作。

这一番折腾下来,李永新几乎将此前创业赚到的钱都投了进去,此时的李永新其实也不敢保证考公领域的教培能有多大市场,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选择坚持了下去。

好在这一次李永新赌对了,当时我国的教培产业还没有专门针对考公学生的业务,李永新算是头一份,很快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取得主动权是一回事,如何保持和扩大优势,李永新也犯了难。在靠着考公教培取得初步胜利后,他尝试过用代理商的方式将自己的中公教育推广到北京市以外的地方。

但效率都相当缓慢,并且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直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才让中公教育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期。

2008年底,李永新瞅准了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开始在线上投入大量资源,为中公教育搭建线上平台和线上宣传,让中公教育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招生量突破1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着提前布局互联网,中公教育牢牢占住了考公领域的教培市场,一路顺利发展到了今天。时至今日,李永新的中公教育年营收达到了91亿元,企业市值更是高达310亿。

在全国拥有1800多家分校或分支机构,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考公教育企业。不过如今的中公教育在辉煌之下,也有着新的挑战。

其一是中公教育在2022年被曝出和学生发生退费纠纷,对企业的口碑产生了些不好的影响。其二就是随着疫情之后市场出现消费降级的现象,教育产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那么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李永新届时又会如何面对呢?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