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农业时代“创业”做买卖,怎么着也得几十匹骡马、上百亩良田打底,你才有胆子折腾;工业时代创业,一条生产流水线、十几个工人、几百平厂房,算是必需的标配了;现在创业,可能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外加一个能干的自己,就足够了。最近两件事,让K哥对这上面的说法,有了更深的感触。

K哥的朋友P总,是某传统企业CTO,去年在就业市场一片萧瑟的情况下,主动辞职,攒了一帮自由职业者,做了一个工业大数据分析软件,并在周围人一片唱衰、不断质疑声中,通过代理商、咨询公司、ISV平台进行销售,做到了年入300万的惊人成绩。而且,这300万的收入,绝大部分是他的利润,为啥?因为他的公司,只有他1个专职、外加2个兼职客服,综合运营成本极低。朋友这个“一人公司”带来的收益,是他做CTO5年都赚不到的。

另一件事,国外有个叫Caryn Matjorie的网红,在一家AI公司的帮助下,把自己2000小时的视频,用来训练自己的AI数字人分身--Caryn AI,然后利用这个数字人,为粉丝提供聊天服务,就这么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模式,上线仅一周,竟帮这位网红狂赚50万美刀。

这两件事都清晰地说明一点,在互联网下半场,在各种技术快速爆发迭代的今天,创业赚钱已无需依赖庞大的团队,雄厚的资金,复杂的商业模式。“一个人 + 众包/AI工具”的简单模式,已经足够让一个人风生水起,赚的盆满钵满。核心原因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入口已从原来的平台为中心,悄然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也就是说,你只要有能力承接流量,并能创造、输出价值,你就能实现和外部的利益交换,而不需要再像“螺丝钉”一样,被动地依附于某一个企业和公司。

社会经济形态越来越去中心化,其基本单元将不再是企业,而是个体,这是肉眼可见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网络接口”,开启自己的“超级个体”时代。而且,这将不再是个案,而会以“时代趋势”的形式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什么是“超级个体”?

什么是超级个体?这个概念早在2016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就有一个模糊的雏形:这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人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重要。著名职业规划师、畅销书作家古典老师,后来对罗振宇的观点做了延伸和补充,并由他首次提出了“超级个体”的理念:能持续自我更新和迭代,不断生产信息、发散力量,不断产生链接、创造价值,并拥有强大的探索力和自驱力,能不依附于某份工作,靠自身的热爱和能力,就能赚钱、发展的人,大概就是古典老师眼中超级个体的样子。

超级个体,让K哥想到了保罗·贾维斯在《一人企业》中提出的“一人企业”概念。所谓"一人企业”,就是在数字经济的创业新模式下,个体可以以小而美的方式,实现个人商业增长。作者还认为,创业不一定越大越好,以低成本获取利润,建立一家小到没法倒闭的企业,通过小规模运营、保持专注力和竞争力,才是普通人最稳妥的创业模式。

K哥为什么对超级个体,以及一人企业如此推崇?因为我在成立自媒体公司之前,就是以“超级个人”的形式,经营着自己的“一人企业”。当时我公司的全部家当,就是“自媒体账号+K哥1人+外包团队+2个兼职”。K哥负责内容规划和总体操盘,外包团队负责排版优化,平台分发;2个兼职帮我做些客服及线下活动的筹备工作。就是这个满打满算不过6、7个人的团队,却帮我实现了自己的商业闭环,承接商业广告、出书、出售课程、被企业聘为咨询顾问,和大厂合作线上线下活动等等。到了第二年,单单我在自媒体的收入,就足够在上海市区买套小三房了。当年有一个上热搜的新闻,说不少上市公司(亏损的不算)的利润,不足以在上海买套房,从这个角度看,我这家“一人企业”的盈利,妥妥超越很多上市公司了。

几年过去了,各种AI技术横空出世,在各类高效快捷的智能工具的加持下,不仅让“一个人=一个团队”有了更真切的现实支撑,而且还衍生了更多的变现载体和变现方式,为更多普通人化身超级个体,奠定了客观基础,更大程度提升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为什么说:打工人的尽头,是超级个体?

记录硅谷著名投资人纳瓦尔言论和思想的《纳瓦尔宝典》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以前的赚钱模式是读4年大学,拿到学位,然后在某个专业领域干上30年。现在不一样了,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在9个月内掌握一门新专业,而这门专业在4年后就过时了。但在专业存在的这3年里,你可以变得非常富有。”

现在来看,瓦尔纳的这段话里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合时宜”之处。对的地方,就是依靠4年大学,试图换30年稳定的想法,早就变得不现实了。不太准确的地方是,在各种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新学的技能是否能让你“撑”4年,要画一个很大的问号。

现在的打工人,缺乏各种确定性,更像逐新趋势、新技能而居的职场牧民,多段式的职业生涯,高频迭代的专业生涯,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结合就业形势、职场新陈代谢、后浪推前浪的客观规律,最终蜕变为超级个体,将是打工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而且,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1、打工人赚到的钱,越来越少

最近这几年,将“乌拉时代”不稳定、不确定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打工人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企业人员优化、降本增效渐成常态。面对工作稳不了、公司靠不住、创业亏不起的局面,不少打工人焦虑迷茫,担心哪天突然收到裁员或降薪的通知书。

虽然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这样说:“焦虑是人类面对威胁,希望创造自我的正常状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焦虑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但K哥从不鼓励焦虑(也不认为“焦虑”是能凭空“制造”出来),但我提倡大家要有些未雨绸缪的精神。

经济学里有个“池塘效应”,池塘里莲叶每天增长一倍,2片、4片,8片…直到第49天,荷叶覆盖了半个池塘,但到第50天,仅仅一夜之间,荷叶就能覆盖整个池塘。如果不对某些不确定的不利因素提早做出应对和准备,很容易像“池塘效应”描述的那样,把自己挤的毫无空间。而让自己慢慢变成超级个体,则是最有效的准备,也许没有之一。

2、平台经济的崛起

数字经济浪潮,催生了一系列诸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美团、滴滴等大型平台,吸引了大量个体参与其中。

以抖音来说,2年多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曾专门对抖音带动就业的情况做了研究,得出结论是“抖音整体带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达3617万个”,两年后的今天,相信这个数字只会更多,不会减少。再以美团为例,根据美团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美团共有骑手624万,想想打工人把当骑手当成职业“终局”的调侃,这个数字近几年大概也会只增不减。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就业模式从传统的“公司+雇员”向“平台+个人”的转变。从以前的8小时坐班工作,按月领薪水,变成了通过流量、通过平台,让自己的知识、技能、服务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变现。为不少人提供了低门槛、多元化创富机会。如同疫情倒逼了职场“线上协同办公”的飞跃一样,这种“平台+个人”的就业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了超级个体的成熟和成长。

3、技术平民化

AI时代来势汹汹,震撼人心。让见多识广的阿里前CEO张勇都不禁高呼“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AI再做一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正慢慢显露,尤其是一些高效的AI工具,甚至已经开始颠覆对既有工作流程和结构的认知,让“一个人+ AI = 一个团队”,逐步变成现实。

职场中我们可以让AI工具为我们写文案,写代码,做设计,出图纸、写PPT,剪辑视频,不仅效率高,而且使用方便,只要输入文字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几乎打掉了绝大多数的技术壁垒。更重要的是,成本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种技术变革之下,劳动密集的公司会越来越少,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超级个体形式出现的“一人公司”会越来越多,不论是产业还是企业,都慢慢开启了从“以人驱动”到“以算法和算力驱动”的历史性转变。

4、对大环境的无力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皇后有一句名言:“你要一直拼命跑,才能保持在同一个位置;如果你想前进,就必须跑得比现在快两倍才行”。但有时候,你即使跑的比现在快2倍,也不见得能前进,甚至想保持在同一个位置都做不到。某些情况下,人难免要向大环境,向现实低头,因为你根本无力对抗。

比如,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很多行业,对35岁一线工作者的不友好,让他们在当打之年即成为行业“弃子”。但正如《侏罗纪公园》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生命是奔放的,它们总能找到出路”,这些被迫离开职场的打工人的出路,也许就是成为超级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打工人如何成为“超级个体”?

1、个人能力产品化

古典老师有一个观点,即现代社会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带来的能力的提高。K哥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们不仅要有能力,还要能把这种能力产品化,这是成为“超级个体”必要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一定能体现价值,只有变成一种产品,能稳定地向任何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务时,才能持续呈现他的价值,才有交易、变现的可能。比如,你在健身方面很有心得,这是你的能力,但只有当你把你的这种能力以课程或者以培训等方式出售给别人时,你的这种能力,才能称之为产品,才具备变现的意义,才是一个“超级个体”所应体现的价值。

其他诸如编程、写作、培训、咨询等能力也是一样,如果你有,请把它提炼出来,系统化、标准化、产品化、商业化,这是你成为超级个人的第一步。

2、打造个人IP

猫眼电影CEO郑志昊说过:“大妈买黄金,土豪买房产,但一流的投资家买IP”;罗振宇也说过:“个人品牌是目前或者未来几十年最有效的连接器和流量入口,更是实现人生跃迁的利器。”这些话都反映了打造个人IP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了个人IP,确实能对超级个人的进阶之路,带来巨大帮助,可以更快速直接地获得用户认同,降低获客成本,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转化率。甚至和其他同类产品(服务)相比,还可以带来不同的程度的品牌溢价。

打造个人IP的基本原则,就是在自己专长的领域中,将自己的优势从专业面、情绪面、价值面等角度不断放大,进而形成对某一受众群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路径也不复杂,可以通过开博客、写公众号、做短视频、参与行业大会、出书等方式进行尝试。

3、轻创业

樊登说过:“真正的创业,起点应该是脚踩两只船。”他自己当初就是这么干的,一边工作,一边偷偷发展自己的读书会业务。这事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务正业,但恰恰这种“不务正业”才更稳妥,也丝毫不影响出成果。除了樊登,刘慈欣不也是一边上班摸鱼,一边写科幻小说吗?

尤其在当前环境下,创业一定要选择“轻创”模式,千万不可采用卖房押地、孤注一掷式的冒险方式进行。如果一个创业者时刻承担着巨大压力、心里充斥着不安全感,那么他做事、思考问题,难免不走样,不失常。而这绝不是最好的创业状态。

K哥自身的实践路径,就是先从副业开始,边工作边开启自己的自媒体事业;等自媒体有了一定的起色,再启动轻创业模式,花钱请兼职、找外包团队,让自己的自媒体事业加速启动,在窗口期实现快速跃升;等我完全理清了业务运作模式,打通了自己的商业闭环,才开始正式招兵买马、扩充团队,成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公司。

在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用塔勒布的“杠铃策略”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抗风险模型,一头是相对稳定的工作,另一头是自己的轻创业计划。记住,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定和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古典老师在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中曾这样描述超级个体:“(超级个体是)一个自主、自驱、自我成就,成功又幸福的人。”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这样的人,共勉。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关注:个体成长、科技趋势、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