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络上见到这个有趣的问题,忍不住想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记录下来并分享出来。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想法,是那个关于稻草的故事:一根稻草丢在地上,是不会有人捡的;一根稻草用来捆菠菜卖,这根稻草就可以和菠菜卖一个价格;而这根稻草如果用来捆大闸蟹,就可以卖得和大闸蟹一样贵。

垃圾袋也是如此。一个口袋,无论曾经是多么地昂贵,一旦它用来装垃圾,似乎它也就只能和垃圾一个价值,就那么被丢进垃圾桶了。反之,哪怕是以“垃圾袋”身份被购买的塑料袋,如果用途是密封收纳,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会再与垃圾混为一谈。甚至,我还有过大雨被困于某饭店,最后找服务员要了几个垃圾袋当“雨衣”的经历,垃圾袋里“装的是我”,我……总不会把自己换到一个不好的范畴里面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本文的问题似乎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工具化的物品总会存在着这样的场景——它们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而被重新定义购买价格以外的价值,也会被赋予标明用途以外的新作用。

与之类似的问题还有“桃核”,一般来说,我们买桃子是为了吃的,而在购买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希望桃核越小越好,因为桃核越小果肉越多,而桃核则是在吃完桃子之后要被扔掉的垃圾——物品不用变化,还是桃子与桃核——对于文玩爱好者来说,桃核可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吃桃子的另一个目的,很可能就是找到满意的桃核供自己把玩,这个时候,桃核就未必是“越小越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一个物品的作用与价值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而取决于这个物品出现的场景与对于特定使用者的需求满足度。同样是鲜花,为什么情人节前后的价格会差十几倍?同样是月饼,为什么在八月十六就变得一下子不值钱了?一天的时间差,并不会改变鲜花与月饼的品质,但是因为人们认知的改变,商品的属性就改变了。

我用毛笔、宣纸写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兴冲冲拿着去好朋友家展示,路上不巧下起了大雨。这个时候,这幅字对于我来说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有谁可以给我一个垃圾袋,让我可以把这幅字装好不被雨淋湿,我会觉得这个垃圾袋也是无价之宝,会觉得送我垃圾袋的人是个大好人;同样还是这幅字,同样还是这个垃圾袋,很可能在我不喜欢写大字的时候,就被一直丢在房间的角落里面吹灰,直到有一天大扫除的时候被清理掉……,大字与垃圾袋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件物品,当它已经存在了的时候,它所呈现的外形、内在……等等,可能对一些人来说价值连城,对另一些人来说有如敝履。想要给这件物品一个量化的评判,必须要在特定的场合进行特定的分析。

当我们购买垃圾袋的时候,它的名称就已经被定义成“垃圾袋”了,但是从用途的角度来看,垃圾袋只是个名称,它到底“是什么”,确实如本文的标题所说——要看它用来装什么,要看它对于使用者的帮助有哪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