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禹最大的功劳是治理好了水患,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更大的功劳,很少被人真正意识到。那就是开辟道路、确定税赋等。

当然这是跟大禹治水的目的相关的。前文已经讲过,大禹治水的直接目的是因为人口太少导致税赋不足。治水在拯救各地老百姓的同时,也把他们纳入了统治范围,好增加税赋收入。

而要让各地顺利纳贡,就得给他们开辟道路。这个影响一直到今天。开辟道路的直接目的当然是为了纳贡,然而带来的是各部落之间的交流,是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禹因此兴建了一个路网。在治水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路网的方便,尤其是考虑到水陆和陆路的联接,最终使每个州都有道路通向舜都。上古历史并没有记载舜都具体是哪里,一直到了唐朝,李泰组织写作的《括地志》认为舜都在蒲坂,也就是昔日阪泉之战发生的地点,今天的山西永济市内。根据地图,永济市正好在黄河南下之后东进的拐角内,和下文讲到的道路是相符的。

还得先从州这个行政区划讲起。黄帝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每个州任命了州牧。在颛顼时代发生了大洪水,九州空有其名。到舜的时候,把天下分为十二州,都任命了州牧,但是东部的很多州事实上是达不到的。大禹治水,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功绩就是把颛顼时期的领土都纳入了统治范围。禹沿用黄帝时期九州的方法,重新给各州确定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以北是冀州。黄河与济河之间是兖州。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泰山和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和东海之间是扬州。荆山和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荆山和黄河之间是豫州。华山、汉江以南是梁州。从黑水往西是雍州。

这九大州是当时的领土范围,同时也是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之前就设计好了每个州上贡的路线。比如老严老家所在地梁州,首先从潜江坐船,上岸之后走到沔水,再坐船又重新上岸到达渭河,横渡渭可到达黄河,黄河直通舜都。当然从这个路线也说明了舜都并不在今天的安徽亳州,而是河南和山西交界的黄河边上。

那么读者朋友们,你的家在当时属于哪个州呢?九州划分这么具体,你还认为大禹治水是假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讲到,为了疏通河流开辟了九座山。而为了打通道路,开辟了更多的山。

开通了岍山和岐山,修筑道路到达荆山,越过黄河之后,又开通壶口山、雷首山,到达太岳山。又开通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又开通太行山、恒山,到达碣石山。

开通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达太华山。又开通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

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开通岷山,出南面到达衡山,过洞庭湖到达庐山。

而开通这些山形成的豁口,很多至今犹存。不过我们都认为是自然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西畅达,南北通衢,各地上供的舟车络绎不绝。因此那些被洪水淹没过的地方,很快有了人烟。那些榛莽丛生的地方,很快形成农田。那些土地表面剩余的金属矿,也得到了开采。

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基本任务是确定各地的土质和物产。这就是为什么在《山海经》当中写到那么多各地特产,包括动物、植物和矿产。治水成功之后,根据各地的传统,以及土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各地种植农作物的类型。把土地和税赋都分为三六九等,然后综合这些情况,以州为单位,确定每个地方上贡的贡品种类和数量。

根据到都城的里程,禹把各部落分为五服。以国都为中心画圆圈,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一百里的各部落缴纳连秆的庄稼;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没有加工过的稻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内的人民要到国都当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保卫工作;三百里的,要担任侦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