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又被推上了舆论风口。

指标修改,排名“变天”

今年6月底公布的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由于引用了新的评价指标,导致榜单相较于往年的巨大变动,引发全球高校圈不小的震动。

“赢麻了”的澳大利亚高校,3所大学跻身20强,9所名列世界TOP100。

据说,首次跃升至19位的悉尼大学,连夜冒雨将地标贴满整个校园,还体贴地发了邮件给离校十几年的校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国家/地区高校的集体排名下跌。

据央广网报道,韩国43所大学中有31所大学的排名比去年有所下滑,最顶尖的首尔大学排名下降了12位,只排到了41位;还有19所大学的排名下滑了100位以上。

为此,韩国52所大学共同发表声明,对新增的国际研究网络(IRN)、就业率、可持续性等指标提出了质疑认为新评价方式有利于英语圈大学,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中称,由于此前就发现QS今年的评价方法有重大缺陷,韩国高校一直敦促QS修改评价方式,并推迟发表时间。如果QS在没有延期或修改的情况下直接公布排名,那么韩国的大学今后将不提交数据,不参与评价。

“挂名”引援,砸钱刷排名?

除了大学排名评价指标设计是否科学、公正,指标数据能否确保真实、可靠,也是容易引起公众质疑,甚至成为谴责排名的理由。

据科学网报道,今年5月,西班牙咨询公司SIRIS Academic发布一份报告显示,过去10年里,有几十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第一隶属机构改为沙特阿拉伯的某些大学。

SIRIS的报告中称,这些沙特大学用重金全球招揽顶尖研究人员,而且仅“挂名”即可,并不要求他们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目的是通过这种操作来提升其全球排名。

有学者对此评论称:“操纵指标是对排名和指数盲目崇拜的副产品,对排名和指数的盲目崇拜已经一再被谴责。”

频频卷入争议事件的大学排名,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高校退出大学排名是否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今年年初发布的麦可思《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中,亦聚焦了近年来大学排名面临的诸多挑战。文章认为,虽然大学排名常以唯数量论、扭曲教育重点等原因,深陷舆论漩涡。但当公众希望用一个简单、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到底哪所大学更好,大学排名仍是参考依据。

不过对高校而言,挣脱排名的束缚,集中精力走好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才可能在不断提升办学实力的同时,真正的增强社会影响力。

以下是文章全文——

大学排名面临更多挑战

2022年11月,耶鲁大学以“排名方法存在缺陷”为由,宣布退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简称“U.S.News”)大学排名,在整个高等教育界引发高度关注。

更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等排行榜上Top14的法学院也紧随其后,相继宣布退出U.S.News法学院排名。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在报道中称:“这可能是大学排名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挑战( the biggest challenge yet to the school rankings industry)。”

“退出大学排名是否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话题,也一度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

01

尖锐批评声中的大学排名

伴随着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的诞生,几十年来公众对大学排名的讨论热度不断高涨,各种新的大学排名也纷纷涌现。与此同时,大学排名也备受来自高校、专家学者、媒体人的尖锐批评。总结归纳,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排名并不可靠,扭曲了教育的重点。

例如2022年底选择退出U.S.News法学院排名的学校一致认为,法学院应该关心的是道德、公平和使命,而U.S.News排名关注的是考试成绩、GPA和就业情况。

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希瑟·格肯(Heather K.Gerken)在学院官网上发文公开表示,该校十分鼓励学生从事为社区和国家利益服务的公益事业,而U.S.News对此似乎并不重视,以至于这些毕业生实际上被归类为失业者。

★未经验证的评分系统和数据,存在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2022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授迈克尔·萨迪斯(Michael Thaddeus)发表了长达21页的文章,直指该校在U.S.News排名中采用数据“不准确、可疑或高度误导”。

文中提到,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数据,该校有82.5%的本科班级学生人数小于20人,只有8.9%的班级学生在50人或以上。但他通过查阅大量课程信息得出的结论是,学校实际上只有62.7%~66.9%的本科生班级人数少于20人;而学生在50人或以上的班级占比约为10.6%~12.4%。这些数据都和校方声称的数字相差甚远。

此后哥伦比亚大学发表声明,承认该校之前向U.S.News提交的相关数据存在夸大情节。回应一出,舆论哗然。

★对仅用量化指标数据反映大学办学质量并不认同。

除了质疑数据准确性,迈克尔·萨迪斯对大学排名本身也提出质疑,“根本无法用线性排名来衡量一所大学的伟大之处”。

大学世界新闻网(University World News)的文章《排名有多大用处?四个问题帮你判断》(How

useful are rankings? Four questions to help you decide)中,作者提出类似的疑问:如果只关注有限的学科,并依赖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英文出版物的数据,那么这样的排名能说明一所大学的整体质量吗?

★任何一个大学排名都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

各大学排名侧重点不同,都自有一套排名依据指标及其权重——比如QS世界大学排名更注重考察学校声誉,强调大学软实力;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赋予教学、科研、论文引用各约30%左右的权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更加强调学术研究和文献引用情况;软科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等客观指标。

因此,任何一个大学排名都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而因为少数关键指标变动就能对大学位次起决定性作用,其是否科学、公正势必会引起讨论、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大学摆脱排名痴迷

尽管大学排名因其自身存在“硬伤”深陷舆论漩涡,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为高校竞争力的数据标准化作出了贡献。

当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希望用一个简单的、看似“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到底哪所大学更好,或是大学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时,大学排名确是一个“高效”的工具。

正如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教育观察员常松撰文中所言:

“只要考生择校时还看重学校知名度,雇主招聘时还有‘双一流’的分类,政府引进人才时还看世界名校才给相应引进政策,那就不可能真正看淡大学排名。”

但同时他也表示,如果高校一味地冲榜,“唯排名论”,就会迷失在水数量、凑指标的道路上,而忽略了育人本身的重要环节。现在这种观点也已成为高教界的共识。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77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一些社会组织发布大学排行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存在不少弊端;要引导高校理性看待各种大学排行榜,促进高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2020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则明确:“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争夺战已不再仅仅是各城市、各省份、各地区的“战争”,而是更愈演愈烈,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争夺战。在此过程中,人才学历背景更需排名加分。在未来,大学排名或仍将是外界评判大学的参考依据。处在争议中的大学排行榜也会继续走下去。

但对高校自身建设而言,挣脱排名的束缚,集中精力走好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才可能在不断提升办学实力的同时,真正的增强社会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科林·戴弗,崔晓冬.《环球时报》:美国大学排名会消失吗?[EB/OL].环球时报,2022-12-02.

[2]汪宁.人大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校方回应[EB/OL].央广网,2022-05-09.

[3]王恺雯.哥大退出美国“最权威”大学榜,国际大学排名塌了?[EB/OL].观察者网,2022-07-10.

[4] Sjur Bergan.How useful are rankings? Four questions to help you decide[EB/OL].University World News.2022-08-27.

麦可思研究开微信群了!

赶快扫码回复

读者群

“辅导员群

“志愿群

加入对应群聊

群内将不定时掉落神秘小礼物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