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安徽芜湖出现的壮观鱼群吗?2022年4月8日,芜湖十里江湾出现大规模鱼群,当时恰逢江水上涨,浅滩的深度在0.5~1m左右,水草刚好处于淹没状态,且水温适宜,溶氧丰富,为鲤鱼、鳊鱼、鲫鱼提供了天然的产卵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批鱼群据说达到了“近五十年不遇”的规模,当地有数十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也表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鱼”。神奇的是,就在日前,十里江湾再次出现了野生鱼群的身影,看来芜湖真的要成为长江鱼群的家园!

安徽芜湖十里江湾:野生大鱼再度聚集

7月7日,芜湖传媒中心旗下账号“大江资讯”发布了一支航拍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体型巨大的野生鱼三五成群,在水中自由游动,不少大鱼还排起了长队。鱼的种类以鲢鱼、鳙鱼为主,有镜头还特写了草鱼的摄食活动,鱼种比较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数量与种类,这批鱼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规格普遍偏大,目测体长多在50cm左右。按照鲢鳙、草鱼的生长发育规律,半米级的大鱼应当都属于成年的亲鱼,大概率具备自然繁殖的能力。因此有网友认为,鱼群聚集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繁殖产卵,传宗接代。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鱼类在繁殖期都有聚群的习性,或是一同洄游,或在浅水中追逐交尾。

繁殖期间的聚群行为也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躲避天敌的捕食,提高个体的存活率;增加产卵的规模效应;便于亲鱼寻找配偶;提高精子与受精卵的相遇概率;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性等等。因此,繁殖是鱼类聚群行为的一种合理解释,也符合自然现象。

但对于这种观点,也有网友持不同的看法,理由是鱼类的繁殖讲究时令节律,今年的情况和去年不一样,时间上错过了主要的繁殖季节。

按正常情况,在自然水域中,草鱼、鲢鱼、鳙鱼的繁殖期都在4~7月,鲤鱼一般为2~7月,5月份是繁殖盛期。2022年,芜湖十里江湾在4月份迎来了鱼群,以产卵较早的鲤鱼为主,再加上涨水时间较早,所以才出现了大批鱼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认为,现在已进入7月,长江鱼类的繁殖盛期已过,产卵现象将近尾声,因生殖而聚集的可能性并不高,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觅食性聚集。

但综合来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具体来说是“因鱼而异”。

对鲢鳙两种鱼来说,繁殖的可能性确实不高。这两种鱼都产出漂浮性卵,产卵场一般位于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矶头型河段,要求流速湍急,水流量大。只有在急流环境中,水流在上述河段才容易形成“泡漩水”,即水流上下翻滚、垂直交流,使鲢鳙的卵子不至于下沉,保证卵子正常受精、孵化。

当前的十里江湾虽然水位略有上涨,但水流相对平缓,并不符合鲢鳙产卵所需要的急流条件。

对于鲤、鲫等鱼类来说(假设鱼群中有这类鱼),则不排除有繁殖的可能。这类鱼对产卵环境的要求并不高,一是水温达到18℃以上,二是有茂密的水草作为鱼巢,静水或缓水中皆可繁殖。以鲫鱼为例,其繁殖期从4月持续到8月,一年多次产卵,理论上1~2个月就能繁殖一次,在浅滩中很容易甩籽。

长江鱼群爆发式增长,为何不需要担心泛滥?

野生鱼群在长江水域聚集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在2021~2022年,安徽黄湓河、江苏镇江、重庆万州、四川宜宾等地都出现了鱼群,虽然规模大小不一,鱼种各异,但都体现出长江禁渔的成效。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发现若以10年为期限,长江中常见的鲢鱼、鳙鱼、草鱼恐将“泛滥”!计算方法是这样的:通常雌鲢的怀卵量为20~160万粒,鳙可达70~170万粒,草鱼一般在30~138万粒左右,这些亲鱼年年都能繁殖,且怀卵量逐年增多。按最大怀卵量×10计算,一条亲鱼最多可产生千万级的直系后代,其后代3~5年内成熟,届时便能单独繁育后代。这么一计算,长江中的野生鱼将迎来大爆发,甚至可能局部泛滥!

但这种推论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要知道,长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大小支流数以千计,另有鄱阳湖、洞庭湖两大通江湖泊,水生环境复杂,幼鱼的成活率无法达到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年径流量超过9500亿m³,堪称淡水鱼的天堂和水生生物的博物馆,丰沛的水量也为鱼类的栖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鱼类的密度并不会过高。

此外,长江还拥有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的鱼类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最终会形成动态平衡。据统计,长江中的淡水鱼多达425种,占全国总数的近30%,营养结构完善,生态系统健全,单一鱼种同时受到捕食和竞争的抑制,并不存在泛滥的情况。

可能有人会拿三峡大坝下的鳡鱼举例子,这种鱼性情凶猛,食量贪婪,自然状态下缺少天敌,能随意捕食包括黑鱼在内的鱼类。日前,三峡大坝下的鱤鱼聚集成群,数量多到数不过来,很多人担心这将破坏生态平衡。

但事实上,鳡鱼的聚集行为只是在繁殖期才有的现象,在整个长江中,鳡鱼的种群密度远低于其他鱼类,其数量符合营养级的自然规律。此外,鳡鱼的存在还能淘汰鱼群中的老弱病残者,保留优质的基因,有利于维持鱼群的健康状态,加快新陈代谢。

长江鲥鱼匿迹销声

芜湖江湾的鱼群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其中有位网友留言:“长江现在还有鲥鱼吗?十多年前在芜湖吃过一次。”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则道出了芜湖和长江鲥鱼之间的渊源。芜湖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城市,相应江段长约24km。在历史上,长江鲥鱼的洄游水域是从长江口延伸到江西的鄱阳湖、赣江一带,因此,安徽芜湖是鲥鱼上溯产卵的必经之地,也是天然的渔业产地。

鲥鱼是鲱科鲥属下的名贵鱼类,外形神似鲫鱼,但远比鲫鱼健壮,常见体重为1~4公斤。鲥鱼颜值颇高,身披银白鳞片,色泽温润如玉,鱼身具有肉嫩、鳞鲜、脂厚的特点,是古今中外广受赞誉的长江名鱼。20世纪70年代,鲥鱼还是长江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安徽江段的渔民对此深有感触。

据渔民反映,在1973年时,安徽江段的鲥鱼非常多,平均每只渔船在1个捕捞季能收获1000多尾,1张网每次能捕到1~8条左右,产量相当可观。可惜在1985年后,鲥鱼的洄游量迅速减少,1986年,整个安徽江段的渔获数量已不到20尾。

据调查,安徽江段距离现在最近一次发现鲥鱼是在1994年5月,无为县(当时还未升为无为市)新沟乡的一位渔民在芜湖江段捕到了一条1公斤左右的鲥鱼,这也是安徽江段最后一次目睹鲥鱼的踪迹。由此也可推断,网友称其在“十多年前”吃过一次鲥鱼,所食对象大概率不是“真鲥鱼”,因为芜湖段的鲥鱼已消失近30年!

最后回到网友的提问:长江中现在还有鲥鱼吗?根据20年来长江的渔业调查,野生的鲥鱼一直未见踪迹,但这并不代表鲥鱼已彻底消失。长江中暂未发现鲥鱼,可能是资源密度过低所致,数量恢复后就有望重现,曾经的“神秘物种”鳤鱼就属于这种情况。此外,峡江的下游还存在鲥鱼的产卵场,自然繁殖依然暗藏生机。

从禁渔至今,鱼群回归、刀鱼增多、鳤鱼重现等现象不断出现,这表明曾经衰退的物种通过保护还有机会再次恢复。长江鲥鱼也是如此,当前正处于恢复的最佳机遇,未来重现长江未尝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