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只要和文旅产业相关的朋友聊天,总是避不开一个名词——沉浸式体验,我对这个短语本身并没有丝毫的偏见,但是,看到众多的文旅业内人士都把沉浸式体验当作了激活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方,我不禁有些疑惑,疑惑的问题有三。

第一,之前的文旅产业存在“沉浸式体验”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沉浸式体验一直就是存在的,比如北京天文馆的模拟星空,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向青少年们进行宇宙知识的普及了;又比如几十年前北京虎峪、神堂峪的农家乐,到了晚上连电灯都没有,前去游玩的我们完全体验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再比如几十年前北京官园青少年活动中心,里面有科普馆当中有许多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设备……。

沉浸式体验,需要的是用户认同,而不是文旅项目的主观定义。游客想要看青山绿水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游就是沉浸式体验;游客想要大包小包的疯狂购物,那么超大型都市的商场专卖店就是沉浸式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沉浸式体验,表现形式指的就是多媒体吗?

如今,聊文旅,离不开的英文缩写是“AR”、“XR”……,很多从业者把“IT技术+文旅”视为了必须。利用IT技术、互联网的传播、多媒体的表现效果来展示文旅内容没有丝毫的错误,但这个时候,会不会想起另一个声音:人们的文化旅游行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用脚步丈量土地,还是为了眼前的声光特效?如果只是为了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待在家里难道不能实现吗?

对于一些特殊的文旅项目,确实存在着人们大老远的赶过去就是为了享受一场视觉听觉上的盛宴,但是实话实说,这样的文旅项目不仅投入大、受众少,其对于前期规划的要求也需要是世界级的——对于大多数文旅人所聊的新兴文旅项目,实现并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如果所有的文旅都搞“沉浸式体验”怎么办?

我所见过的“聊沉浸式体验”的文旅人都很有趣,在他们的话术当中,似乎只有他们的项目能够利用沉浸式体验来招揽游客、留住游客——在他们所创造的“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当中,似乎别的文旅项目不但没有“沉浸式体验”的内容,甚至连这个想法都没有。

当所有的文旅项目都在搞“沉浸式”体验的时候,差异化竞争力该如何体现呢?如果一家博物馆试图通过“沉浸式体验”去追赶并超越故宫的游客数量,那么当故宫也采取了“沉浸式体验”的游览模式,这家博物馆该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有两点值得总结。

总结一:所媒体是IT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在这种融合当中,IT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这就好像一个景区开通了观光巴士一样,人们要看的,是这个景区的新奇,而目的不会是乘坐某个景区的观光汽车。IT技术所带动的服务,并没有办法从本质上改变文旅项目的内容,准确地说,IT技术或许可以改变文化内容,比如电影以及当今电影的特效;但是,IT技术却没有办法改变旅游内容,因为旅游人群所期待的,主要还是属于大自然的那份美丽。

总结二:我发现太多的文旅人并非真的懂得“IT+文旅”,他们之所以把沉浸式体验当作了一个“良方”,只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如何搞好一个文旅项目。在这些人看来,他们无法经营好一个文旅项目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不懂文旅,而是因为现在文旅产业科技还不够完善。这就好像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一样,对于会教书的老师,不用什么多媒体技术,只凭着书本黑板粉笔,一样可以教出旷世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不懂教书的老师,你给他怎样的多媒体,他的教学成果也不会有质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沉浸式体验是正确的、沉浸式体验+文旅,也是正确的,但是核心并不在于沉浸式体验,而是要懂得文旅的人来操作“沉浸式体验+文旅”,才能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