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印度这个中文互联网上的“老朋友”我们可能谁都能拿出来说两句,作为话题来聊一聊,譬如其“开了挂”的火车,“摩托车阅兵”,以及至今还未实际上完全废除的种姓制度等。

首先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才有了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其核心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民族认识。

印度教民族主义

十九世纪时,一方面,印度旧的统治者——莫卧儿帝国已经走向崩溃,而另一方面,英国对其殖民程度却又愈发深入。

在这个新旧交迭的时代里,印度自然陷入了剧烈的动荡之中,救亡图存就成了当时印度的主旋律。

与国内不同的是,当时,印度的很多知识分子认为造成印度当时的困境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莫卧儿帝国的政治因素,而在于印度教的腐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推动印度教的革新才能使印度再次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1828年,“梵社”成立了。这是近代意义上印度教的首个改革社团,其领导人为罗姆·莫罕·罗易。

梵社认为印度教的改革首先要进行宗教内部的改革,变革印度教内部的多神崇拜和繁琐的宗教仪式。

随后,印度教改革也要向社会领域延伸,其主张解放妇女与儿童的社会地位,赋予其更多的权利,并争取公民出版言论自由等多项政治权利。

随后,“圣社”、“罗摩克里希那传教社”等宗教改革组织接连出现,奏响了印度“启蒙运动”的号角,惊醒了沉睡已久的广大印度教教徒。

而当时的印度政治精英们也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利用印度教和民族主义,掀起了又一轮思想和政治变革,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印度教民族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推动着印度教的变革,一方面也推动着民族主义的发展,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思想指导。

印度民族矛盾的激化

对此,当时印度的殖民统治者——英国也对此做出了应对措施,即挑起民族矛盾,从而分化印度。

当时英国挑拨的主要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

当时英国决意将印度分割成两个国家,但两国的边界问题却并不是按照常规的根据地理因素划分领土,而是根据宗教信仰来划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将地区分为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但对克什米尔地区却不置可否,而是由当地人民自行决定归属。

而克什米尔地区一方面战略位置突出,一方面民族构成也复杂,克什米尔虽然是以穆斯林为主,但上层却是以印度教徒为主。

这就造成了底层民众和决策者之间的矛盾,两国之间因为利益相关,没人愿意退让,认为自己都有理由宣称对克什米尔的主权。

在这个背景下,克什米尔就成了印巴政治上和宗教上的一个火药桶,常年以来一直引发着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并且还在不断激化宗教矛盾。

圣雄甘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极端的宗教主义者所刺杀的,一直到后来,双方都仍然都没有放弃宣称对该地区的主权。

在莫迪上台后,政府更是不断挑起主义纷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日益尖锐。

曼尼普尔邦爆发冲突

在今年的5月3日的时候,印度曼尼普尔邦就爆发了一场十分激烈的冲突,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人。

在这个事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政府将当地的“梅泰族”纳入了“表列部落”的名单之中,我们可以将这份名单看作一份给予少数民族优待以改善其社会弱势地位的名单。

但当地其它部族认为“梅泰族”相比于当地的其他部族已经很优越了,根本不满足入选条件,他们认为其能入选是因为其信仰印度教。

这就引起了当地信仰基督教的那加族和库基族的强烈不满,于是最终导致了此次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在推动近代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浪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学会如何在激起民族认同和缓和民族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由“意如聊财经”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