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印象中,中国人的血统普遍集中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比如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还有美国、英国等,大量华人涌入。上世纪的“淘金热”。

但根据调查,华人的分布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得多。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几乎遍布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在距离中国首都一万多公里的非洲大陆上,有一行中国人的血脉。他们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

虽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和中国人来说,这个地方是遥远而陌生的。但这并不影响当地民众对中国的感情。600多年来,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对外宣称自己是华夏子孙,为拥有中华血统而自豪。

他们居住的地方位于肯尼亚拉穆岛,那里风景优美,被世人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前首富比尔·盖茨为了欣赏拉穆岛的日落,在岛对面买了一块土地建造住宅。

拉穆岛虽然不如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桑给巴等地出名,但却是非洲代表文化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

而六百多年前与中国的渊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层深厚的积淀。如今,岛上的拉穆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当谈到与中国的联系时,这是非常戏剧性的。

1

六百多年前,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据说他们的商船已到达非洲东海岸。不幸的是,其中一艘商船因暴风雨沉没,船上的中国水手不得不爬到最近的拉穆群岛(帕泰岛)才能生存。

在休养期间,水手们逐渐对当地人产生了感情,并留在这里定居繁衍。当地随处可见的青花瓷就是有力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拉穆群岛也有阿拉伯人居住。这些瓷器可能是阿拉伯商人走遍世界带来的;宗教与道教不相符。

不过,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和考古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考古队、游客等来到拉穆岛考察、研究、观光。

2011年,央视发布了一段名为“《拉穆镇上的中国瓷器》”的视频。视频中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居装修与国内非常相似,看上去非常友善;此外,当地博物馆展出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国传统风格。

2017年,来自中国、美国和肯尼亚的当地专家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这座神秘岛屿进行探索。最后,他们在曼达岛上发现了3具带有亚洲DNA的遗骸,并证实其中一件很可能生活在明朝,从时间推算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期间。

不仅如此,考古队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陶瓷、中国珠子、明永乐通宝钱币等。

●考古队在现场发掘图源:新华社

有迹象表明,拉穆岛上的一些居民确实是华人后裔。

其实,早在2000年左右,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就组织了一次自愿(非官方)DNA检测活动,目的是查明拉穆岛上的人是否是中国人的后裔。虽然他们中有些人皮肤黝黑,但结果表明他们确实有中国血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自愿参加测试的拉穆岛民大多保留着自己的华人姓氏,部分居民家中至今还保留着明代的中国瓷器。

谢巴拉卡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在帕泰岛(拉穆群岛的小岛之一),那些被称为“佤尚家”的人都是明朝水手的后裔。

●谢巴拉卡来源:中国新闻

在当地斯瓦希里语中,“瓦商”的意思是“上层家族的人”,是当地人对中国水手的专属称呼。如今,谢巴拉卡的女儿夏蕊在中国使馆的帮助下已回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岛上的居民也为自己血液中流淌的中华DNA感到非常自豪。

2

虽然中国人民对这个小岛不太了解,但中国政府从未忘记过他们。

自从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证实当地部分人有华人血统后,官方媒体多次到这里报道宣传,提高了该岛的知名度。

随后,政府派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基建人才到岛上帮助他们建设港口(拉穆港1-3号泊位),希望通过航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该港口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CCCC)承建。建设目标是帮助肯尼亚建设该国第二大港口。

“基建狂人”可不是白叫的!

中国基建团队的到来,无疑将加速该岛的发展。正如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MuzarendoKitika在接受采访时所说: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在肯尼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肯尼亚人认为中国现在才开始关注非洲。事实上,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已经在这里了。”

“600年前,中国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非洲与我们进行贸易;现在,中国人又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发展。”

确实,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早到达非洲,但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掠夺和殖民,而是与当地人一起谋求发展,并给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养蚕、缫丝、烧制技术陶器。

跨越一百年,当代中国人依然保持着先辈的风范,再次帮助当地建设基础设施、谋求发展。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着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当然,有人想,不就是建个港口吗?值得夸耀吗?

但当你了解了拉穆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后,你就会觉得“值得”。

拉穆岛因其两侧而被称为“世外桃源”。一方面是因为当地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另一方面,由于当地交通拥堵,经济发展与外界严重脱节。

数百年来,无论外界如何变迁,拉穆岛上的居民始终过着依靠天空、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

在拉穆岛,你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设备。以交通为例,全岛只有4辆汽车,负责医疗、市长办公、应急响应和驴运等,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地,想要出行,要么靠自己的脚,要么骑驴。由于家家户户都养驴,拉穆岛又被称为“驴岛”。

有一句斯瓦希里谚语足以证明驴对于当地居民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驴,他自己就是一头驴。”

中交建进港之前,当地群众的主要谋生方式是渔业和旅游业。

先看渔业。由于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建设现代化的运输港口,渔业的发展只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天气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颗粒无收”。

再看旅游业,拉穆岛风景虽美,但有两个致命弱点:第一,交通不方便。缺点是不可否认的缺点。

据去过拉穆岛的游客描述,去拉穆岛不仅要忍受极慢、极颠簸的公交车,还要忍受漫天黄沙和武警的多重检查。折腾下来之后,出行的心情也大打折扣。

总之,与马尔代夫等更成熟的旅游海岛相比,这里的旅游条件性价比确实不高。

除了交通不方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拉穆岛距离海盗猖獗的索马里不到100公里。2014-2015年期间,发生多起绑架、枪击游客案件,引起游客恐慌。

在此背景下,中方愿意投入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帮助他们建设港口,不求任何回报。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拉穆岛居民表示,期待港口建成后当地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

如今,中哈关系的历史随着央视的镜头和近年来的媒体宣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虽然距离中国一万公里,但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熟悉的感觉。

当地的房屋,虽然外墙被漆成了白色,但在屋顶的结构上还是能看到明显的中式风格。

街上、商店里随处可见中国陶瓷图案。

岛上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和中国人很相似。直到现在,许多中国后裔仍然坚持使用碗和筷子。

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再次向世人证明,文化和传承可以超越时空,即使相隔数百年也不会被遗忘。

希望拉穆岛在中国的帮助下能够尽快发展起来,同时也希望两个有着相同血统的国家未来变得越来越好!文字/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