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功名垂马革,骨肉付江潮
晚明最热闹的当属1644年,在这一年内,竟连续出现了五个皇帝,这就是崇祯、顺治、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
这一年被称为明朝灭亡之年,其实按说是不太准确的,后面还经历了以弘光、隆武、永历几个小朝廷,以及潞王、鲁王、益王等很多以监国为名的诸王。所以,明朝应该是从1644年北京陷落开始,在经历17年的抵抗后,至1661年末帝永历被害,明朝灭亡。
在这痛苦挣扎的十几年中,大明的臣民们在腥风血雨中,度过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程,期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为了各自的利益,自相残杀,既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也有着一出出令人不齿的闹剧。但其中很多人在抵抗失败后,慷慨殉国,其壮其烈,让人肃然起敬,如黄道周、陈子龙、夏完淳及张苍水等人。
他们慷慨赴死一般都是兵败自裁,兵败被俘,或被俘自裁,或全家一起死节。其中南京举降,黄端伯大书“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几字于城门,他端坐于城墙上等着被俘被杀,已让人敬佩其忠烈之甚了。更有一人,他在抗清失败后,先让全家自尽,然后独自一人,正冠朝服赴清兵大营,怒斥汉奸后,引颈就戳,这便是南明鲁王监国一朝的兴国公王之仁。
此事发生在崇祯上吊后的两年,这时弘光朝已作鸟兽散。不久,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然而,在他之前的几天,鲁王朱以海在浙江出任监国,但仍用弘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改元,用鲁监国年号。南明这两个平行的政权出现,预示着皇室的激烈纷争,极容易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
王之仁,字九如,保定人,他原是崇祯朝的定海总兵,曾同史可法一起在浙江剿过海盗,手握有一定的兵权。弘光时官至宁绍总兵,统水师。在鲁监国崛起之时,时任浙江防倭总兵的王之仁,正在鲁监国的领地。但是,在清兵即入浙江之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之仁业已上表投降清朝,清兵首领贝勒博洛也命他继续担任原职。
也许是暂寻栖身,韬光养晦,还是被民众抗清的热情给鼓舞,他很快便易帜反清,对他的这一行为,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负面影响。在南明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多多。先是感觉打不过那清人,只好迎降;及至有风吹草动,一有点抗清势起,立马反正,加入抗清的队伍。
这样的事在明末每天都在上演。这个放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是不存在好人坏人,投降变节一说的。王之仁积极拥立监国鲁王,进封武宁侯。虽因与诸军争地争饷事,为朝臣所侧目,然奋勇抗清,最后以身殉国,留下千古佳话。
南明同时出现两个权力中心,互不相让。下属则各为其主,各为己利。这样,权力很容易被架空,所以出现了“唐鲁之争”。唐、鲁是朱聿键、朱以海曾经的封号。
外部情况紧急,内部还在斗争,南明不得不亡了。本来这鲁王偏于一隅,在名份上也不那么有底气,于是就想着如倚仗着王之仁还有点实力,要是能打下南京,其地位立马会提升许多;而要想打南京,那就得先要拿下杭州。于是王之仁带着人马攻打杭州。可是在杭州城下,连着吃败仗,再图南京的计划遭遇重创。
不死心,重整部队,再次攻打杭州。朱以海作为皇帝,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本以为可以振奋军心,结果这一次,南明军的表现还像上次一样,败绩连连。南明军不但攻城失利,而且清军还发动了猛烈反击,南明军损失惨重。朱以海政权从此以后,再无进攻的力量了,只能退而防守。
他的抗清经历,并不传奇。打,打不赢;友军,配合也不积极;想与认隆武帝为正统的黄斌卿合兵一处,共同抗清,反被炮击,兵失将损。
到了后来,在清兵的重压下,王之仁所率明军退至舟山群岛,又一败再败,复国无望,坚持无益,他自知已无力回天,遂将全家93口,全部乘坐一条大船,驶入茫茫大海,然后凿船自沉。史载“之仁度事不支,乃载其妻妾子女妇孙共一大舟,沈之蛟门”
而他自己则独自一个人,将鲁王监国给他的印信丢到海里,穿着明朝的蟒袍,乘坐一艘挂着自己旗帜的船,驶向被被清军沦陷的明朝江南松江地区。
大清入关时总兵力不足二十万,以此区区之力能屡败明军,汉奸是起了决定的作用,他们用荣华富贵来招降明朝大臣。然后再利用降清的明臣,再用荣华富贵招降旧部,为自己冲锋陷阵,打垮南明政权。
对这些贰臣来说,多招降一个汉人,尤其是明臣中重量级人物,那是兴奋异常。这不仅能立功受赏,更重要的是能为自己“分谤”,减少自己的罪责感。
王之仁到松江后,百姓看到他来大为吃惊争相围观,此时南明方面觉得此人是变节降清,在松江的降将李成栋也认为他是来投降的,立即派人把他带到位于南京的大营中,而坐镇南京大营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洪承畴。
洪承畴看到他来降清很高兴,于是又是一整套地劝说,大致就是明已腐朽,不值得为其殉葬,大清才是如日中天,行满汉之和,如降清则前途无量等等说辞。
王之仁先是等他慢慢说,不发一言,及让其行剃发之事时,王之仁脸色大变,正色而言:“吾乃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身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明处耳”。
见多识广的洪承畴被骂,被讽刺的时候多了去了,并不在乎王之仁的这通辱骂,他还以为王之仁这骂,是想提高自己的身份,拿到更多筹码,以获取更大的官职呢。因而好言相劝,大哥啊,只要你剃发,我保你不死,只要你想做官,当个王爷都不是问题啊!
但王之仁历数大明朝廷对洪承畴的厚恩,崇祯以为他死了给他厚葬建庙,而他却降清行灭明丑事,实乃无耻之小人。据《明季南略》记载:“昔先帝三坛祭汝,殆祭狗乎?”“背义忘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若通天之罪,过李陵、卫律远矣”
但这洪承畴听这样的话早已没了感觉,想当年被那夏完淳小朋友讽刺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光早就过了,所以,史书没有记载他被骂后的感觉。他只是觉得王之仁以这样的理由前来送死的,那真是第一次,这分明就是借我之手来成就他的名节嘛。
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承畴也没有别的选择,既然劝降是不可能,那只好遂他的意了,于是下令将王之仁处死。就这样,一代抗清名士王之仁引颈就戳,慷慨殉国。
在明末历史上,毁家死节,以身殉国者多多。死守金华的朱大典,城破之时,全家妇女投井自殉,自己携火绳与子孙、宾客聚于火药库中引爆自尽;北京沦陷之时,曾发生几百个家庭阖家或投水,或投环的惨剧。每每想及于此,不禁一声长叹。
王之仁死前,留有绝命诗云:“黄沙白浪起狂飈,力尽钱塘志未消。半世功名垂马革,全家骨肉付江潮。诗题四壁生如在,大笑秋空死亦骄。三百年来文字重,祗今惟有霍嫖姚。”
王帅刚烈勇毅!实为最后的汉家衣冠坚守者。惜哉!痛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