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蒋人可

距离7月2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对于成都而言,一场场围绕体育的精彩赛事或者活动正处处“鸣枪”。

今年6月至8月,成都聚焦“爱成都·迎大运”,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赛事、天天有活动”的原则,策划举办户外运动周、家庭体育季、星空(夜间)运动会、社区运动节嘉年华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根据规划,2023年成都将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600场次以上,实现各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460万人次以上,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5000人,把场馆惠民和体育惠民进一步落到实处。

实际上,早在2021年6月26日,成都就印发《成都大运会惠民行动计划》,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大运品牌、环境、场馆、文化、服务五大惠民行动,跑出“大运加速度”,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成都在运动的全民性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也通过各项举措释放了对全龄友好理念的深度理解。”

01

开放惠民新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青羊社治

对于家住成都玉林小区的张伟先生而言,每周二下午下班后是他和几个朋友约定打羽毛球的时间,他们的球场是小区附近的四川省体育馆。

这是成都对社会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之一。根据成都发布的大运会“一场(馆)一策”惠民开放清单,包括大运会主体育馆东安湖体育公园,以及凤凰山体育公园、简阳文体中心等26个场馆,都是惠民行动中的开放场馆。

按照大运品牌、环境、场馆、文化、服务五大惠民行动,在“大运场馆惠民”方面,成都要求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大运会场馆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场馆可适当承接演唱会和商业活动等,让体育圈层之外的市民同样能够进入场馆,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成都日报

此外,今年3月14日,成都市印发《遇见“最美的运动”——2023年“爱成都·迎大运,做文明市民”全民健身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安排部署了十大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实施大运场馆惠民开放行动,面向市民免费发放10000张体育惠民运动券,引导市民走进大运场馆。

同时,《方案》聚焦“爱成都·迎大运”“迎大运·动起来”“大运有我”主题,坚持“赛前—赛中—赛后”“赛事侧—城市侧”全链条、立体化谋划设计,旨在通过策划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培育打造运动场景,带动全体市民支持大运筹办,引领运动健康生活新风尚,促进体育消费和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形成成都“体育+”“大运+”“赛事+”融合发展态势。

“成都现在的体育基础设施能力在全国能排进前五。”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筹办成都大运会以来,成都在过去3年中,共投资了180多亿元建设体育场馆,是过去67年总投入的近5倍,仅成都大运会就新建了13个大型场馆,改造了36个,包括东安湖体育公园和凤凰山体育公园两个超级场馆。“举办大运会,对于成都来说,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城市形象,更会给城市带来可感可知的能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东安湖体育公园

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成都大运会代表团团长春季会议期间,日本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官员SATO Yuika在了解到“大运惠民”的各项举措后,他介绍说,在日本,公众如果想要使用像成都大运会赛事场馆这样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其实是不便宜的。

“听说成都有让公众可以免费或低收费使用大运会的政策,这对市民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我想,在这样的政策下,居住在场馆附近的市民很容易花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这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这里的场馆不仅漂亮,而且便宜,确实很让人羡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凤凰山体育公园

此外,在日前举行的成都大运会竞赛场馆中心测试赛总结会上,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专家组成员阿兰·肖表示,成都的49座场馆是大运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的城市基建非常出色,将在比赛结束后持续惠及市民。

同时,参与赛事筹备的体育人才也将直接助力成都未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推动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

“通过成都大运会举办培养出的一批经验丰富的赛事执行人员,也会成为大运会留给成都最宝贵的遗产。”

02

家门口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青青柳意不夜NEW城

“一到傍晚尤其是周末,每张乒乓球台都挤满了人!”

居住在成都市锦江区国槐社区的李阿姨刚刚从菜场回来,将晚餐的食材放在社区运动角乒乓球台一旁,与自己的伙伴挥上两拍,再回家准备晚饭。

“体育工作就是民生工作。”国槐社区党委书记李阳宁介绍,目前该社区运动角设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全场)、一个标准5人制足球场(全场)、两块标准羽毛球场、四张乒乓球台和其他健身器材,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的日常健身需要。

在家门口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场景已经在成都遍地开花,为此成都正在构建完善“15分钟健身圈”。去年7月,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为“家门口”运动空间的规划打造,提供了科学的标准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官网

数据显示,到2022年年底,成都共有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已建成5000多公里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1700多处,去年举办了全民健身活动6000场次。

此外,聚焦市民就近健身需求,利用公园绿地、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成都今年将持续新建改建一批体育公园,打造50个体育消费新场景、100个社区运动角和200个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

这些新建、改造的包括社区运动角在内的运动空间,向居民科学供给运动场地及赛事活动。

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体育局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意愿调查显示,超过80%市民希望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增设就近、便捷的运动健身设施。为此,体育局联同成都市委社治委在学习借鉴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资源建设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运动角,2021年全市共打造了77处,其中市级示范项目50个,这些社区运动角一经投入使用,便受到了广大健身爱好者一致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成都高新

社区运动已经在成都蔚然成风。6月18日,成都高新区社区运动节正式启动。据介绍,本次运动节将贯穿全年,包含20多个运动项目,开展近40场赛事活动,覆盖全区各类人群。在比赛项目方面,除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常规传统项目外,还推出了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轮滑、轮滑冰球等特色亮点赛事项目,不断提升今年社区运动节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参与性。

“全民健身既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根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基层群众需求,扩大各项体育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率先建设体育强区,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贡献高新体育力量。

03

绿色惠民新福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青春成华

盛夏时节,走进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街道望平坊,行人或漫步在滨河路上,享受悠闲午后时光;或踏入猛追湾故事馆,了解片区的前世今生……

然而,过去的滨河路并不是眼前这样。曾经这里通行不便、楼宇陈旧,商户油烟噪声扰民时有发生。

借大运会筹备之机,猛追湾片区启动更新改造工程,先后在原国税局大楼建设完成猛追湾故事馆、万江创客空间,又对原纸箱厂实施改建,引入梅花剧社和几何书店等文化服务机构,还对沿街的香香巷等完成提档升级改造,将滨河路改造为4米宽自行车道,供行人出行。“除了沿河的绿道可以供人们游憩,万江创客空间也可以供毕业生们自由创业。”猛追湾街道工作人员徐跃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青春成华

据了解,大运环境惠民行动分为道路交通出行惠民、公园城市场景惠民、大运社区宜居惠民、绿色低碳环保惠民等方面。

成都规划实施了一批大运社区宜居项目,一环路市井生活圈、锦江公园、音乐坊片区等点位和片区已整体呈现。正在实施的“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建设、拆围增绿等公园城市场景惠民项目于6月底整体呈现。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依托大运场馆举办系列测试赛,持续推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发布大运机会清单,推动实施大运惠民行动计划,让大运会筹备成果助力城市发展,惠及广大市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成都公交集团

大运会只是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第一棒。2023年成都各类体育赛事将呈现出井喷的态势。

据了解,除成都大运会外,成都还将举办国际性赛事20多项,此外还有几乎囊括时下流行的所有运动项目的全国性赛事。

未来5年,成都还将陆续举办世乒赛、羽毛球汤尤杯、世运会以及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赛会。

就此,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的理念是将“谋赛”与“营城”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营造优雅时尚的运动场景、推广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持续用崇尚健康、热爱运动的新风尚浸润市民生活。

另一方面,以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公园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继而全面提升举办国际重大赛会的能力和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成都公交集团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冉建认为,成都需要借助大运会打造智慧体育城市,通过智慧体育竞赛体系,为周边城市引入多样的体育赛事IP,整合赛事资源、提升赛事的持续影响力。以智慧体育产业链带动周边城市体育经济,以资源、服务体系,形成协同办赛、以赛事促发展的格局。

来源:成都2021世界大运会

编辑:龙泉驿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