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资助人员名单公布,共有4003位拟资助人员入选(军队系统拟资助人员未公开名单)。 截至6月中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累计资助83亿元,资助博士后近12万人。

从无到有、砥砺前行的30余年,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超过34余万人,已成为世界博士后招收规模第二大国

这一群体的就业去向和求职压力也被摆上台前,引起各方关注。

科研生力军

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文件(国发〔1985〕88号),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此时,距离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只隔了不到4年的时间。

博士后群体的平均进站年龄在30岁左右,正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有创造力也最有生产力的黄金时期。

官方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其他各类项目12万个,平均每位博士后人员承担2个以上研究项目。而博士后作为主要参加人员,申获国家级基金项目超过4.2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39项。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许多学校博士后获自科基金项目数占全校立项总数比例均在20%左右,在部分学校占比甚至接近1/4。

有学校透露,博士后申请自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获批率甚至高达50%,远远高于青年项目20%-25%的平均资助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附于独立PI和课题组的博士后们,以第一作者、甚至是通讯作者的身份在CNS等顶级论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更是年年递增。

“十三五”期间,博士后在站期间人均发表科研成果近3篇,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计200余篇。

不可否认,博士后人员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成为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团队中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身价水涨船高

近年来,高校和地方相继发布博士后招聘文件,薪酬待遇水涨船高,部分高校博后薪酬水平甚至超过该校在编的普通副教授,待遇直逼“四青”人才

各地政府都对博士后发布了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支持政策。

如 上海市的“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入选后年薪可达50万;广东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给予每人每年不少于30万元的资助(含博士后日常经费、科研启动经费和国际学术交流经费),国家资助期为2年。

江苏省某“双一流”高校在发布的2020年统招博士后公告中提到:除基本年薪外,学校还会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按年度发放奖补金,博士后总薪酬最高可达100万元。

中国博士后的薪酬待遇,从年薪6万、8万、10万一路飙升到现在的“20万”、“50万”“100万”,中间只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隐秘的阵痛

能申请项目、能写论文,是学校提升高校实力、完成科研指标的最佳助力,正是看重了博士后这一群体带来的高回报,各大高校才为博士后的薪酬增长一路“开绿灯”。

然而,在中国博士后数量急速增长、硕博士培养质量大幅提高的新环境之下,暂时领着超高薪水的博士后门,也面临着 “聘期内考核难”、“出站后就业难”焦虑。

中国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批准名额进站博士后首次突破3万人大关,达32340人;出站博士后总数20105人。

对那些抱着留校的目的而曲线救国选择做博士后的人来说,出站后想要留校并不容易。

部分高校为了扩大预聘师资储备,将博士后与助理研究员、特任副研究员等岗位并轨,并实施严格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博士后第一聘期年度考核要求与讲师等同,第二个聘期年度考核标准与副教授等同。年度考核不合格,则直接终止聘任合同。

于此同时,我国不管是博士后申请还是高校教师求职,都有年龄门槛越来越严格的趋势。

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发布规定,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部分院校要求更严,年龄必须在32周岁以下。

“国内招不到博后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吗?绝对不是这样的。现在感受很深,博后的待遇给的是越来越高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虚高而已,两三年之后怎么办?能升副研究员、研究员吗?没有人说罢了,现在博后没有上升渠道,给两年高工资有用吗?很尴尬的。”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仇子龙认为,应该更多关注博后作为走向独立研究岗位的过渡阶段,以后的职业道路如何进一步发展。

毕竟,可以做博士后一阵子,却不能做博士后一辈子。

未雨绸缪,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