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女知青肖华下乡到山东枣庄。在一次劳动中,偶然间有人问肖华:“姑娘,愿不愿意嫁给农民?”肖华毫不犹豫张口就回了一句:“有什么不愿意的呢?”不曾想,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肖华作为一名年轻的女知青,奋勇插队来到山东枣庄。这个充满着乡村气息的地方,给了她一个与众不同的机遇。

在枣庄的一次劳动中,一个戴着稻草帽的年轻农民偶然间与肖华擦肩而过。

他随口说道:“姑娘,愿不愿意嫁给农民?”肖华一笑,毫不犹豫地张口就回了一句:“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这个年轻农民名叫李建国,他的双眼里透露出执着和真诚。

他家并不富裕,但拥有一颗勤劳的心,李建国的坚毅和肖华的乐观相互吸引,让两个人的心渐渐靠近。

尽管父母对这段婚姻心存疑虑,肖华坚定地选择了与李建国共度一生。

他们开始了艰苦而充实的农村生活,一起耕耘着土地,共同追求幸福的理想。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李建国的封建思想和大男子主义逐渐显露出来。

他对肖华的言行进行控制,不允许她与其他男性接触,引发了二人之间频繁的争吵。

尽管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李建国始终固执地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家业。

他的言语伤害着肖华的自尊和尊严。然而,肖华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为了保护女儿,肖华曾经离开家庭,暂住在集体宿舍。村里传言纷纷,李建国因面子问题,在集体宿舍动手打肖华,留下了伤痕。

肖华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家庭暴力和精神折磨,她向村里提出离婚。

尽管她的离婚申请获得批准,李建国却跪在地上恳求肖华的原谅。

肖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她终究还是选择了给予李建国最后一次机会,重新回到婚姻的道路上。

然而,时间并没有改变李建国的本性。他很快恢复了过去的态度,继续对肖华暴力折磨。

肖华时常默默忍受,因为她怀有第二个孩子,她希望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完整的家庭。

尽管第二个孩子是一个男孩,然而,李建国对肖华的态度并没有改变。

肖华深感无奈和失望,但她选择了忍耐,她始终相信母爱和家庭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农村的岁月中,肖华看到了同来的女伴们一个个离开农村,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她也羡慕他们的选择。

但是,肖华却拒绝了回城的机会,因为她不愿给父母增加负担,她选择留下来照顾孩子。

然而,长时间的暴力和精神压力最终将肖华推向了疲惫的边缘。

她的发丝逐渐染上了白色,身体也逐渐被疾病侵蚀,她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肾炎。

有时候,肖华会回首过往,她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

她曾经拥有激情和冲动,但这个疯狂的时代让她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牺牲的道路。

然而,她的坚守并没有等来解脱的时刻。在她三十五岁的那年,肖华因煤气中毒意外离世,匆忙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肖华的离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她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女性,来到山东枣庄开始了艰苦而充实的农村生活。

她在与农民李建国的婚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痛苦,包括家庭暴力和精神折磨。

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和家庭默默奉献。如果当初没有一时的冲动,也许会有别样的人生风景。

冲动是魔鬼,三思而后行才是正道。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关注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