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后、90后长大的过程中,正是单机游戏、网络游戏兴起的阶段。以至于不少人都从孩子成长为父母了,还是喜欢在工作之余玩玩游戏,释放压力。

与此同时,他们比起60后、70后那一代的父母,也更加注重孩子的心身健康,更有亲子陪伴的意识。

那问题来了。当这类父母既想满足自己玩游戏的需求,又想满足孩子想要父母陪伴的需求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到底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能不少读者不解:难道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带着他们玩电子游戏,就一定会导致孩子以后沉迷游戏吗?

当然不能这么简单地去理解。

对于小胡来说,爸爸下班后回来能陪伴自己,与爸爸在一起是开心、愉悦,这本身是一种正性情绪体验,而爸爸玩游戏时非常兴奋感染了孩子,让孩子的正性情绪体验有些过度了,老百姓说得话“有点兴奋过头了”,这种过度的正性情绪体验与玩游戏行为建立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条件反射,在当时,虽然对于幼年的小胡来说,可能还算不上是“病理性的”,但确实令小胡对电子游戏产生了好感,以及开心、愉悦的条件反射,这只是因素之一。

而小胡逐渐长大后,其父母对其学业上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不但不能理解孩子想通过打游戏解压的心理,还围追截堵,通过各种强硬手段禁止孩子玩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小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内心长期压抑,积累的负性情绪缺乏积极的释放渠道,更缺乏能倾听、理解自己的人。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她逐渐将玩游戏当做了唯一的解压方式,父母越禁止,她越要玩;她越玩,父母就对其越严厉,加重她的心理压力。这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且,她在游戏中获得了其现实世界中没有满足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她甚至一度认为要是能活在虚拟世界里该多好啊!

因此,幼年时期对于游戏的正性情绪体验,再加上长大后遭受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成为了她罹患游戏障碍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果父母爱打游戏,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对孩子产生这方面的不良影响,降低孩子以后沉迷游戏、罹患游戏障碍的风险?

第一,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身健康的保障,更是预防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的最佳措施。

在看完小胡的案例后,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那我自己偷偷玩游戏,不被孩子看见,不就可以了!”

这种认知是表浅的。父母要意识到,成年人每天都被工作、生活琐事牵绊,所剩下能陪伴孩子的时间本就不多。若父母还将这份宝贵的时间用来玩游戏,这对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是极其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