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米飘香话“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在中国人的习俗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有三天的假期。再有,继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等,俗称五月节,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开始、开端的意思;,五行属,位列十二地支之一,午为火为阳。所以端午意味着炎热的开始。天由冷转热,火热蒸腾湿气,也唤醒了许多潜藏的疾病,所以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调整饮食与作息,顺利过夏。

在东汉以前,端午节一般直接写作五月五日。但是,战国时代的《夏小正》中则是写做仲夏午日,就是五月第一个午日的意思。原因是:上古时代端午节是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我们所说的“端午”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第一个午日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意思是端午节要煮鸭子、吃粽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端午”的涵义已经通俗化为五月五日唐代以后,端午一词普遍流行。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以称为“端午”,后来逐渐专指五月初五。

刚才我们说到,端午节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相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的名称是变化最多的一个节日,竟有二十多个名字,比如龙舟节、粽子节、菖蒲节、草药节等。“端午节”这一名称得到官方的正式命名是在唐朝时期。虽然“端午”二字早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便已出现,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在赛龙舟已是中国南方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说到端午节,自然要提到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当时的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汨罗江一带。当他听说楚国首都郢被秦军攻破之时,悲痛万分,投汨罗江而死。江边的人民为了怕鱼吃屈原的尸体,就向江中投米,并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后来演化为吃粽子和赛龙舟活动。那是什么时候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呢?则是到了唐代。端午节纪念屈原,最早的记载是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唐、宋以降,是日更成盛节,朝廷常节赏百官。除此之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起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邪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迎涛神/伍神说、纪念曹娥说等等,说法不一,但都不妨碍我们在这个节日里合家团聚,热闹过节。

端午小长假,大家不妨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畅谈理想与生活,一同感受节日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