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所有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听讲、记忆知识点、作业练习、测验等方式获取和掌握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匮乏的,学习程度是肤浅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佳的。
本文就从最新的认知科学中找出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论,希望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认知天性的理论
最核心的理论是: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合意困难”,即合乎心意的困难、适度的困难。学生复习旧知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他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他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我们要让学生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
当学生面对枯燥的概念、事实、定理等时,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牢记它们。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链和记忆结。与反复阅读或背诵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
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终止遗忘。
有间隔地安排练习
没有人不知道练习的重要性。越到高年级,大量的练习越是重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细节。
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总是将学习和练习同步进行。每日的作业一定是跟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当知识还在学生脑海中新鲜地存在时,完成练习的难度是相对低的。
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
穿插不同类型的问题
直觉告诉我们在复习时需要做什么:一次只专注于一种问题的多个例题,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把这个问题“搞定”,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但认知科学的理论再一次告诉我们,这不是最好的方案。
在复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但相关的问题才是更佳的方法。
为什么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点,并且能提高学生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在现实世界中,学生必须首先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结语
认知科学家从实证研究中得知,检索式记忆、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会让学习更有效,记忆更牢靠。
但同时,主动学习、刻意训练、检索知识都是十分费脑的活动,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专注力、意志力和脑力。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地像高手那样学习。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需要引导孩子知道: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