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重要要求,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
真相源于事实,真理在于实践。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比如,如果要对机关干部进行交流,不作任何调查研究,不进行问题分析,不抓住矛盾焦点,仅凭坐在办公室里“想象”作方案,即使实施交流也达不到预期,甚至还会带来系列负面。因此,在作决策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月,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在东坝头乡,焦裕禄调研时看到村民魏铎彬父母的坟被风刮得棺材都露出来了,魏铎彬挖来淤泥盖在沙上,果然把坟压住了。焦裕禄很兴奋,立即带领大家翻淤压沙,栽上树,沙堆慢慢就固定住了。他把翻淤压沙叫“贴膏药”,把种泡桐叫“扎针”。群众中间有无穷的智慧,因为善于向群众学习,焦裕禄开出的除三害方子切合当地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最终使“三害”得到了有效治理。基层干部只有像焦裕禄那样,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基层,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最终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深入基层当中,既调查又研究。既然调查研究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的传家宝,就需要我们一棒接着一棒地传下去。对此,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事实是真理的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调查的是问题的真相,研究的是问题的本质。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因此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调研不是在机关单位凭经验、拍脑袋、看材料、听汇报,也不是在现场走流程、做表面功夫。调查研究应深入基层一线,问计于民,眼睛往下看,脚步往下迈,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
大兴调查研究,苦练好基本功。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研究好这门大学问,不断提升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同志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邓小平同志说:“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陈云同志也说过:“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善于抓问题,也要善于求答案,既要善于找现象,也要善于析机理。只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就如同闭门造车、向壁虚构,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调查和研究很好统筹起来,调查研究才能成为治理者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调查研究的过程才能成为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