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生活学习中,因为各种目的,我们需要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面对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的人,我们想要促成一些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注意“度”的把控。因为许多时候,让我们功亏一篑的,在于我们轻信他人、祸从口出。

那么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可以说呢?对于这一点,《鬼谷子》一书中指出了两点:一是要观察对方秉性,预判对方反应;二是要了解对方意图,以此判断是否诉求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就会问了,如何知道他人秉性、了解对方意图呢?不要着急,且和颜小二一起细品《鬼谷子》一书中的奥妙与智慧。

一、《鬼谷子》:欲共事,先知人秉性

关于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秉性,这里就不得不和大家一起品一品《鬼谷子》一书中的这样一句话: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以为牧之。

鬼谷子这句话是说,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拥有各式各样的秉性,有的人是贤才之辈,但也有人资质平庸是,有的人是智者,但也有人可能脑子不那么灵光,有的人性格勇猛,也有人十分胆小懦弱。因此,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秉性,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实鬼谷子这句话对于我们处理生活中各类事情来说,更趋于告诫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秉性去“对症下药”,灵活确定下一步怎么做。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可能比较冒险,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合伙人”却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这种时候,要想说服对方一起成事,就要注意突出“安全感”,降低“风险”,甚至做好对方不愿意陪自己冒险的准备,提前制定B计划,以免突发情况让自己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说与不说,怎么说,我们首先要对我们“合伙人”的性格秉性有一个了解,这种时候,就相对容易“预判”对方的反应,继而自己也能在“成事”上做到准备周到。各位体会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二、说,还是不说?《鬼谷子》:推测对方意图

想要成事,光了解相关联的人的性格秉性只是其一,这还不够,“成事”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交换”的过程。对于“信息”交换这件事情,我们交换多少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如何让对方更容易与自己同一阵营,从而避免祸从口出、功亏一篑,这是难点。

为了攻克这个难点,颜小二这里便要和大家说一说《鬼谷子》一书中的下面这句话了: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闺而捭之,以求其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了解一个人的爱好以及欲望,并且顺着这个人,以此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正目的。然后再结合这个人的言辞,去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再来决定自己是说还是不说。

这句话中,鬼谷子首先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欲望,并且满足这个人的欲望,来推断这个人的真正目的,然后再结合这个人的语言表达,撇开其主观感受的“枝叶”,大致看到事情本来样貌的“主干”。以此,就能知道,对方和自己的目的是否一致,大家是否是利益共同体,是否可以合作。

如果利益一致,需要与对方合作,那么因为了解对方意图,也就知道如何做,可以达到“投其所好”的目的,并积极展现互利共赢“信息点”,更好地促成合作。

3、写在最后

最后,颜小二也就不啰嗦了,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面对性格各异、目的不明的各类人,我们想“成事”,就要懂得了解对方的性格秉性,简单来说就是判断对方是聪明还是愚钝,是勇敢还是懦弱等等,继而可以初步预判对方在面对事情时的反应和态度。

其次,了解对方秉性,只是“成事”的基本,还要通过满足对方的欲望,来观察对方的意图,通过分析对方的言辞,来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以此判断对方的立场、利益诉求,继而明白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以便更好地促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

最后,还是那句话,《鬼谷子》一书中揭露的为人处世的技巧、道理,有一个基本大前提,便是“良善”,如果仅仅因为一己私欲,将《鬼谷子》一书中的智慧异化成害人的计算和谋略,伤人害己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